“2010年10月國際標準化組織齒輪技術委員會(ISOTC60)將會投票表決,屆時,新版齒輪精度國際標準可能頒布。”日前,中國齒輪專業協會副秘書長、北京工業大學博士生導師石照耀教授向中國工業報記者透露。
就在不久前,石教授剛從德國歸來,他在那里參加了TC60召開的齒輪精度國際標準新版草案工作會議。
“我國必須要提高對齒輪國際標準的敏感度。齒輪國際標準又進入了大范圍修訂期,作為齒輪制造大國,在參與齒輪國際標準制定上,我們不容缺位,應該有我們的聲音;否則我們還將重復過去吃的虧。”采訪中,石照耀對記者強調說。
恢復國際標準制定話語權
石照耀還有一個身份,即全國齒輪技術標準化委員會委員。對于3個月內兩次受邀參加TC60技術會議,研討齒輪精度國際標準(ISO1328-1)新版草案,石照耀認為,“這不僅意味著我們可以了解國際齒輪標準制定的最新動向,而且意味著中國恢復了在國際齒輪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
事實上,這是在中斷20余年后,我國重返TC60會議。TC60成立于上世紀中葉,是國際標準化組織中專門負責國際齒輪國際標準制定工作的技術委員會。各工業國家對TC60都很重視,均組織其國內最權威的機構參與工作,如美國齒輪協會、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等。
我國曾是TC60的常務理事,20多年前曾有專家參加過TC60工作會議,后因諸多原因未能延續,致使我國沒參與上一輪齒輪國際標準的制定。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齒輪市場總規模及生產量均已躍居世界第三,積累了一定的經濟和技術基礎,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齒輪制造大國,在國際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目前,國際上對中國齒輪行業、齒輪技術和標準缺乏了解,但對中國齒輪行業非常重視。英國等部分西方發達國家的齒輪行業則日漸衰落,再加上國際貿易日益頻繁。“可以說,我國參與齒輪國際標準制定正當其時。”石照耀分析說。
但問題也很多。首先,我們還不太熟悉國際標準的制定過程及相關細則,這是一個學習和逐漸適應的過程;其次,參與該工作需要不菲的財力、人力投入,以及大量的實驗和反復的討論等;再其次,目前國際標準僅有英語和法語兩種版本,存在一個準確理解和翻譯的問題。“但這些問題都能解決。”石照耀告訴記者,“我所認識的其他理事國代表都希望中國能參與到齒輪國際標準的制定中。”
對此,石照耀表示,希望能在國家主管部門的支持下,國內的研究所、高校、企業、行業協會能聯合起來,積極參加國際標準化組織的活動,以盡快參與到國際標準制定中。
“等同采用”務必因地制宜
我國的齒輪標準一直以國際標準為參照。
1995年宣布國際標準ISO1328-1975作廢后,我國以新版ISO1328-1995為基礎,對齒輪精度標準進行了修訂,于2001年以“等同采用”的形式頒布了新的齒輪精度國家標準GB/T10095-2001。但由于一些文字翻譯不準確,該標準引發了較大爭議。最終經重新翻譯和審查,于 2008年發布了更正的齒輪精度標準GB/T10095-2008。
“從1995年國際標準發布到2008年我國更正標準出臺,用了13年的時間,耗費巨大,但現在新版國際標準又即將問世。”石照耀頗為無奈。
他告訴記者,在國際標準的制定過程中,每一個單詞、每一條語句都是在激烈的討論后達成的共識,并備有詳細的記錄,個中緣由清清楚楚。“這些標準,僅憑字面理解翻譯有可能產生歧義和誤解。如果我們參與了標準的制定,就會避免這些問題,不僅可以降低很多成本,還能相應縮短新版標準的推出時間。”
“這里還存在一個誤區,即‘等同采用’和‘等效采用’。”石照耀解釋說,所謂“等同采用”是指原原本本、幾乎一字不差地采用國際標準,而“等效采用” 則是指在技術內容上基本采用國際標準,但允許有小的修改。經過對比,他發現,對于國際齒輪標準,歐美工業發達國家幾乎都沒有等同采用,而是各取所需等效采用。比如,雖然美國牽頭組織制定了國際齒輪精度系列標準,但在采用ISO標準方面,美國的處理方式是值得借鑒的。精度標準“ISO1328-1/2”以國家標準形式等效采用,而配套的4個技術文件“ISO/TR10064-1/2/3/4”,僅采用兩個,并以協會標準的形式頒布。結合本國實際,繼承本國先前標準的優點,不僵硬地全部等同采用ISO標準,是非常科學的。同時,這種靈活處理方式,既反映了標準內容的成熟度,又體現了國家標準與協會標準的層次差異。
在他看來,我國在齒輪標準上過度強調等同采用國際標準,可能會抹殺掉我國齒輪行業的一些特色。比如我國獨創的齒輪整體誤差測量技術,曾獲國家發明獎,在1978年的科學技大會上就獲得了表彰。如果我們國家齒輪精度標準等同采用國際標準的話,該項技術將不得不被棄用。“該儀器一臺價值二十幾萬元,國內有 300多臺,這意味著有幾千萬元的設備因此報廢——有時,僅僅只是一條標準,可能就使一個企業垮掉或使一項創新付之東流了。”
“采用國際標準時,一定要適合國情,要在其基礎上制定自己的標準,而不是簡單的等同采用。”石照耀呼吁說,作為一種技術成果和貿易規則,國際標準雖有先進性,但也是相關利益方在討價還價中妥協的產物。
標準敏感度還需提升
“新版標準草案已研討兩年多了。”石照耀告訴記者,一般來說,國際齒輪標準的修訂期為10~15年,舊版精度標準1995年問世,現在正是修訂期。
談及目前正在修訂的齒輪精度國際標準,他透露說,草案增加了很多內容,“變化特別大”。比如ISO1328—1:1995標準僅有十幾頁,而新標準草案已經達到了四十多頁;比如,以前評定齒廓誤差僅有6個參數,但新標準草案中參數已增至20個。“各種指標規定得更細了,畢竟經過15年的發展,出現了很多提高齒輪精度的新技術。”
“我國對標準的敏感度還遠遠不夠,相反,國外對標準跟進得非常快。”采訪中,他一再提醒說,比如德國,在國際標準制定階段,機床廠、儀器廠、軟件商就已經參與和跟進,標準一發布,相關企業緊跟著就推出采用新標準的儀器設備或者發布適應新標準的產品。“我們又要理解,又要翻譯,往往要晚了好幾年。”
“齒輪精度標準的修訂,必將導致一系列其他標準的改變和市場的變化,衷心希望國內企業能抓住這次國際齒輪標準修訂的機會,及時跟進,積極謀劃,快速轉變,促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