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政府重視,潛在市場有規模
1.政策支持
從政府重視層面上看:近年來,再制造不斷得到國家政策支持,國家循環經濟促進法提出,支持企業開展機動車零部件、工程機械和機床等產品的再制造和輪胎翻新。2009年12月,工信部公布首批機電產品再制造試點單位,其中包括5家機床再制造試點企業。2010年5月,發改委、科技部等11部門將機床等列為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有關政府部門希望通過組織再制造產品認定、建立行業準入制度、制訂再制造驗收標準及出臺稅收優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規范再制造市場,并鼓勵機床用戶單位和機床再制造專業化企業相互合作,共同推進機床再制造產業化發展。
2014年8月12日和同年11月底,《中國機電裝備維修與改造技術協會》和《機床再制造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分別在重慶和成都召開了聯盟單位的會議,梳理了近兩年來機床再制造的工作情況,從《綠色制造金屬切削機床再制造技術導則》的落地,到試點單位的工作實施,做了認真的總結。特別是再制造標準,即《綠色制造金屬切削機床再制造技術導則》獲批為國家標準,為再制造企業生產實施提出了具體的規范性要求。
另外,再制造機床對再制造的定義更寬泛,將傳統的機床大修、系統改造升級規范后,納入了再制造的范疇。
近年來我國新標準的推行非常慎重,此項標準正式頒布,足以說明國家對機床再制造的重視。
2. 潛在市場大
從市場角度看:經機械工業聯合會及中機維協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機床保有量超800萬臺。若保守估計,按3%的年機床報廢淘汰率計算,每年將有20多萬臺機床報廢、閑置、技術性或功能性淘汰,約占每年我國新機床產量(40萬~50萬臺)的一半左右。在“十二五”期間,將有100多萬臺機床面臨各種形式的報廢。這些機床都可以通過再制造進行重新循環再利用,從而形成了巨大的再制造市場需求。另外,20世紀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大型國有企業和特殊制造領域進口了一批來自瑞士、德國和美國的高精尖設備,如瑞士肖柏林的數控機床、瑞士HAUSER的坐標磨床、美國摩爾的坐標磨床、美國格里森的齒輪磨床、德國奧林康的齒輪磨床、瑞士STUDIO的內外圓磨床、德國勇克的凸輪磨床和曲軸磨床等,這些設備的機械基礎、機械結構設計、機床剛性都非常好,至今都是難得的好設備,所以通過更換傳動鏈環節的磨損部件,更換數控系統等再制造措施,具有非常高的再制造價值。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后,歐美制造業疲軟,一批制造企業已遷到中國和東南亞,加之中國一些懂行的二手設備商到歐美“淘”這些高精度二手設備,而這些二手生產線和二手設備進入我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做再制造。
上述這些設備的原值均在500萬元/臺以上,并且我國現有的制造技術還難以做到如此的精度,特別是精度保持性。這些機床出廠的定位精度可達0.003mm以內,使用10年以上的定位精度基本可以保持到0.005mm左右,比我國目前生產的新機床精度還要高,所以這部分機床的再制造價值非常高。
3. 制造業與再制造劃分清晰
在我國,對于再制造市場,原制造廠商不愿參與。2014年,綠色產業聯盟有關領導,曾試圖與我國一家量產非常大的知名機床制造企業洽談回收CKA6150系列數控車床進行再制造事宜。因為這一型號機床具有部件標準化、圖樣及工藝標準均一等特征,可以借鑒“內燃機”再制造的成功經驗。該制造企業對回購模式非常感興趣,但是制造廠商只愿意采用以新機床“置換”舊機床的方式回購舊機床,而舊機床再以更低的價格直接銷售、流入到更低端市場,這樣做最大的收益是拉動了新機床的銷售,符合機床制造商最基本、最原始的商業利益需求。
但是機床廠的這種做法有悖于再制造綠色節能的理念。我們可以理解這家制造廠商的顧慮,畢竟制造和再制造的管理模式大相徑庭,企業是利益最大化的經濟實體,特別是對于中小型機床,讓制造商從事再制造,成本大大高于同一產品的制造成本,在目前的政策環境下,的確找不出合理的商業推動力。
但對于再制造企業,這一部分市場空間也是非常大的。
目前,歐美發達國家機床再制造已成為再制造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規模和市場,形成了較完善的舊件物流體系。再制造商通過各種渠道回收廢舊機床,評估價值、重新設計、制造完成后打上“再制造”標簽,重新進入市場銷售。所以我們對再制造市場應該有足夠的信心。
再制造遇到的挑戰——制造業市場預經濟調整期,配套政策尚待完善
我國經濟經過30年的高速發展,特別是2000年后的十余年發展,我國必將要從一個粗放式的、追求高GDP業態,轉向更健康、高效、綠色和合理的經濟發展模式。
這種轉變有主動的因素,更多的是迫不得已。截止到2013年底,我國經濟結構顯現了諸多問題,從經濟學統計來看,廣義貨幣M2(反應的是投資和中間市場活躍)發行總量已經超過110萬億元人民幣(數據來源:和君咨詢),其中來自新增貸款(來自房地產的貸款約20%)、央行負債占有相當大的占比,而這部分資產并不是現金貨幣(M0)或可支配貨幣(M1),它包含了的大量投資和貸款,具有高風險和泡沫化傾向。如何擠掉這些泡沫,消化前期投資帶來的金融風險,最直接的結果就是調整經濟增長率到一個合理的空間。2014年我國GDP增長率降至10年來最低7.4%,經濟學家認為今后健康合理的GDP增長率應該更低,眾所周知,GDP增長率每降一個百分點,對就業、產業鏈上下游產量、產值的影響是連鎖的,不可小視。
另外,我國用工成本上升,目前珠三角用工成本大約600~650美元/月·人,而印度尼西亞大約300美元/月·人,越南只有250美元/月·人左右,柬埔寨則更便宜,約100美元/月·人。2014年12月5日,知名手機零部件代工廠蘇州聯建科技宣布倒閉,2015年1~2月,微軟計劃關停諾基亞東莞工廠,該工廠近期正加快將生產設備運往越南工廠。同時,位于北京的微軟諾基亞工廠也將同步關停。春節前,我們也從大眾媒體上看到西鐵城精密(廣州)有限公司突然宣布清算解散,數千名職工遭遇突然解聘。東莞和蘇州兩地數家萬人規模制造企業破產倒閉。此外,松下、日本大金、夏普和TDK也計劃進一步推進制造基地回遷日本本土,我們從新聞中得知,外國記者就此現象向我外交部發言人提問。
當然,作為一個大國,我們不能僅做一個耗能的代工基地,我們必須要走出自主創新、自主研發的創新型產業之路,制造出高附加值的產品。但是,我們的基礎工業尚待進一步提高,創新的環境還有較大的改善空間,如我國制造業從業隊伍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技能水平有限。作為創新保障的知識產權保護非常脆弱,以及公平競爭環境尚未完全形成,這些都大大阻礙了我們向創新型社會發展的進程。目前企業投入研發的決心非常有限,不投,沒有后續新產品,將死路一條;投了,一旦有好的結果,拷貝的、挖墻腳的現象頻頻出現,有可能成了“先烈”。知識產權偷盜成本低、保護成本高。
總之,制造業進入了一個艱難的調整期。2015年1月,我國制造業指數PMI為49.7,與2014年12月49.6幾乎持平。另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最新消息,2015年1月我國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10.8%。進口和出口增速均遜于預期。
2015年,在這種大背景下,再制造作為制造業的補充,由于其服務對象是制造業,自然躲不開制造業面臨的各種機遇與危機。制造業的下滑,必然導致工作母機——機床需求量的下滑。2014年下半年主機廠產值產量普遍下滑,北京某機床廠大型數控龍門銑床往年售價在數千萬元還要等半年以上才可拿到貨,但是2014年價格大幅折扣后銷售仍面臨困境。小型機床價格的利潤空間更小,銷售一臺中低端數控車床的利潤能有幾千元就不錯了,但是機床,特別是數控機床的生產,從備料到成品出廠,經歷的工藝環節達數十道,廠房資源、設備資源和人力資源耗費巨大。新機床的價格如此,再制造的機床呢?由于再制造機床形成不了批量,從零備件采購成本、系統采購成本及修復成本等,無法與機床制造商比,導致再制造機床的成本要大大高于原制造機床。
所以簡單地修舊翻新,特別是中小型機床,在沒有強有力的配套政策支撐下(實際上政府也不會為此給予過多的補助或補貼),即便再制造的技術路線可以走通,但是再制造的商業價值卻很難被市場接受,這是再制造行業最大的困惑。
抓住再制造的特點迎合新的產業發展模式
如何拓展再制造工作,既保證盈利,又符合綠色制造、循環經濟的理念,的確是一個新的課題。從我們多年從事這一行業的體會,這里沒有捷徑、也沒有統一的模式和標準,更沒有金山。再制造因為它不是大規模批量生產,它的業態形式更符合個性化的市場需求,更符合為新興產業結構服務,更容易融入信息化改造。
隨著制造業向創新型產業結構轉化,制造業將從“成本優勢+大規模”向“專業化+信息化+小批量”轉變。特別是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客戶對產品小批量、個性化和及時性的需求,機床+上下料機械手+網絡+物流,即向工業4.0發展是一個趨勢。而利用現有車間設備進行技術改造,對企業提供點對點的個性化技術服務,將信息化逐步融入傳統的生產線上,通過系統升級、構建物流網,將傳統制造工藝與現代化信息有機的結合,既符合節儉辦大事的國情,又符合我們再制造生產模式,為我們再制造行業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空間。
再制造與制造業是屬于傳統產業,在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特別是制造業與信息業必將融合的大趨勢下,我們既要積極主動的接受互聯網思維,又不能“迷信”互聯網思維,筆者所指的“迷信”是所謂互聯網圈錢一夜暴富的想法。再制造比制造業需要更多的基礎工作,這包括對舊設備的消化理解、通過再制造提升原設備的性能,能夠通過新的制造工藝、熱處理工藝、數控應用技術解決及替代缺損備件帶來的難題。通過對終端產品工藝技術的理解,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提高再制造設備的效能,最終達到綠色制造、循環利用的目的。
機床再制造產業聯盟理事長吳義苗先生用“工匠”一詞深刻地描述從事我們行業的從業者,希望從事再制造的從業者,要具備工匠的素質。如果用工匠的心態做事,實際上就是敬仰自己從事的職業;如果用工匠的心態對待自己的產品,實際上就是對使用產品的人最大的尊重;如果用工匠的心態從事制造業或者再制造業,我們離瑞士、德國和日本的水平還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