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紛紛表示,制造業是創新的主戰場,是保持國家競爭實力和創新活力的重要源泉。大力發展制造業,對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百年強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實體經濟是根基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青年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奧盛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湯亮表示,中國的經濟騰飛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無論經濟發展到什么階段,實體經濟都是中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
作為一個從事制造業近20年的企業管理者,他清醒地認識到:把“中國制造”發展成為“中國創造”,是中國制造業面臨的巨大挑戰,也是振興中國制造業的必由之路。但這個挑戰用一句話來歸納,就是看企業有沒有強大的持續的科技創新能力。
“如果有科技創新的能力,就能以新技術、新產品引領市場,制造業就能持續盈利,企業面臨的所有難題就會迎刃而解。如果沒有科技創新能力,就無法淘汰落后產能,企業也難以轉型升級,結果只能困守愁城”。湯亮說:“天下武功,惟快不敗”。制造業的制勝法寶,惟有“創新”不敗。
湯亮強調,習近平總書記論述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前景時,要求我們“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倳浾f的這“三個轉變”,高度概括了中國制造業發展道路上的“三道門檻”。
為了跨越這“三道門檻”,湯亮此次在政協大會上提出三點建議:強化科技創新的政策置頂原則,舍得花錢建設企業人才高地和用優勝劣汰的市場手段,推廣制造業科技創新的新成果。
他強調,科技創新的關鍵在人才。在人才問題上,不能老是停留在一紙表彰,也不能滿足于“蜻蜓點水”。重要的是為他們解決三個實際問題:一是有充足的科研經費,二是給予較舒適的住房,三是有成果就要重獎。解決這三個問題,光靠企業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各級政府要與企業聯手,共同想辦法。
金融創新做支撐
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招商銀行原行長、黨委書記馬蔚華委員則表示,中國之所以難稱為經濟強國,其軟肋在于科技的發達程度,特別是在代表一國科技實力和經濟競爭力的制造業領域,我們的核心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為50%~60%,新產品開發70%靠外來技術,一些拿得出手的高端產品,重要零部件與關鍵材料80%以上靠進口。
他表示,如果僅僅從科技創新的角度將全球制造業分為四級梯隊,中國只能屈居第三梯隊。
馬蔚華認為,技術創新能力與金融支持程度密切相關。雖然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對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但存在“四個不匹配”的問題,即:銀行業主導的金融風險偏好與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不匹配;以國有金融機構為主的金融體系與以民營企業為主的科技創新主體不匹配;資本市場體系與制造業科技創新的融資需求不匹配;科技金融的配套服務體系與制造業技術創新所需的配套服務不匹配。
為此,馬蔚華委員建議要提高對金融創新的監管包容性;加快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給予創新投入和科技金融服務機構更大力度的稅收優惠;支持各級政府建立技術創新引導母基金和優化金融支持技術創新的生態環境。
他說,在政府引導資金的支持下建立市場化投融資平臺,是引入民間資本的重要保障。通過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改革創新財政科技資金的投入方式,將科技企業的補貼資金作為引導資金,吸引社會資本成立科技產業基金進行股權投資,以全面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創新動力和創造活力。
質量關是由大到強的關鍵一躍
中國制造要實現由大向強的關鍵一躍,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轉變,是戰略需要,也是必過之檻。提升制造業供給質量,關鍵是讓重視質量成為一種風尚,進而成為一種文化,涵養出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
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院長周漢民委員表示,“中國制造2025”呼喚中國職教4.0。他表示,從數量看,我國當下的職教院校達13300多所,在校生超過3000萬人,每年畢業生超過1000萬人,形勢喜人;但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智造”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看,還遠遠不能滿足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
“對我國經濟來說,高素質制造業人才最缺。雖然中國制造已經走到了全球制造業的前沿,但要實現工業化向智能化的轉型升級,還必須有與此相適應、相匹配的新型職教體系的引領、推動和保障。這種新型職教體系,可稱為中國職教4.0。”
周漢民認為,中國職教4.0應該具備以下基本特征:1.目標清晰:為“中國制造2025”服務;2.主體多元:企業為主,高校、政府、社會共同參與;3.辦學理念:開放共享、理工融合、腦手兼顧、高質高端;4.師生組成:有志于“中國智造”事業的專業人員群體;5.教學要素:立足自主、行業協同、廣征博引。
他強調,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雖體量巨大,但機體老化、反應遲鈍、動作緩慢,其病根主要還是理念和體制問題。一是制造業對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認識不足,理工科大學發展重視不夠;二是對制造業由工業時代向智能時代轉型的緊迫性認識不足,機器人等新興產業教育培訓體系起步艱難;三是職業教育對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認識不足,“智造”產業前端職教資源配置一空二白;四是政府、高校、企業、社會資源要素整合受到多重限制。
為此,他呼吁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和暢通有序的人才流動管道。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來打通產業和職教“任督二脈”。
兩會上,委員們表示,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有鑒于此,我們亟須堅守工匠精神,弘揚工匠精神,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打造“中國創造”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