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4月18日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主辦的“機工智庫2017春季發布會”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院長王文斌提出,我國工業企業在新工業革命中該如何行動,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新工業革命改變的是一個國家、甚至國際性的工業生產方式問題,是一個復雜的體系重構和系統工程。工業企業應研究好三個方面的問題,并從三個方面探索推進本企業的智能制造起步工作。
一是關于新工業革命要解決的問題
弄清楚這個問題可以讓我們明確目標、堅定信心。人類社會有了商品生產這個形態后,生產與消費協調發展就成了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生產與消費的協調發展既包括生產要滿足消費對功能的需要,也包括生產要適應消費的負擔能力。矛盾運動的軌跡是,經過一個時期的發展后,生產超越了消費而陷入困境,生產通過改進后重新啟動消費、重新與消費協調發展,周而往復。
1750年第一次工業革命后,人類進入了現代工業時代,這個矛盾和其運動的軌跡也一直主導著工業生產與消費的關系,推動著工業生產的改進和工業的進步。上世紀70年代,全球工業生產過剩已經出現,只是由于經濟全球化利用了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和市場,才勉強運行至今。
目前,全球性的工業生產過剩、消費不足已到了不改進工業生產不能再前進的程度,我國也是一樣,這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中央為什么大力推動供給側改革,道理就在這里。其實,歷次工業革命的發生,既有技術和管理進步的推動,更是工業生產改進的需要和牽引。工業生產與工業消費的協調發展,對工業生產方面來講主要涉及四大要素,即產品的功能、產品的質量、產品的成本、產品的生產效率,工業生產的改進,也主要是改進這四大要素。詳細分析前三次工業革命的情況可以發現,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是基于新技術和新的管理成果,通過改變工業生產方式,使工業生產的四大要素得到改進和進步。對于新一輪工業革命,就我們目前掌握的知識來看,情況可能也是這樣,通過新型通訊技術、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及最新管理技術的運用,在企業,包括虛擬的企業建立起基于互聯網、傳感器、工業軟件、信息交互和服務平臺的大批量定制生產方式,顯著地提高產品功能的個性化、產品質量的可靠性、產品生產和服務的效率及降低產品生產的成本,以重新啟動消費,與消費重新協調發展。
二是關于工業企業發展智能制造如何起步的問題
我國把新工業革命的內核描述為智能制造,從這個定義看,發展智能制造就是運用智能產品、建設智能產線、打造智能工廠、構建智能生態。這個描述是從本質上講的,便于表述、便于理解,要真做起來,正像前面已講過的涉及整個工業體系的改變,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相當長時間的努力奮斗。我國《中國制造2025》實際上只是第一步,按三步走構想,我國要實現智能制造需要30年的時間。
發展智能制造各國的情況很不相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情況更復雜一些。
首先是我國工業企業的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還處在機械化、電氣化層面,達到自動化的還不多。所以,《中國制造2025》提出2.0完善、3.0補課、4.0示范。
其次是現在企業使用的工業軟件和接口標準不一致,數據難以同步。智能制造要求企業知識流、信息流、數據流互聯互通,作為現場層的數據流都不能連通,發展智能制造的難度不言而喻。再次是我國工業軟件發展還很初級。智能制造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軟件定義制造”,工業軟件、也包括傳感器件發展不起來,智能制造是不可能有大的發展的。
最后是“頂天立地”的建設還有很大差距。所謂“頂天”是指指導智能制造發展的頂層參考體系框架的設計和建設,沒有基于同一標準的頂層參考體系框架,我國工業發展智能制造就不能形成完整、有機的體系,難免又“九龍治水”形不成合力;所謂“立地”是指支撐智能制造發展的信息物理系統的設計和建設,沒有基于統一標準的底層信息物理系統,我國工業發展智能制造不僅打不破企業間的信息屏障,企業內部的“三流”也難以連通和互聯互通。從上面的情況可以看出,在我國發展智能制造任務艱巨,問題很多,情況復雜。但大家都是做實事的人,做實事的人都明白一個道理,創造條件和做事情往往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有的條件創造其實就是在做事情。我們了解全面的情況,是為了更好規劃未來,更科學地去行動。目前,政府行動很快,出臺了規劃,制定了政策,制定標準和試點的工作也正加快推進。業界也有不少企業行動很快,像三一重工建設了“根云”,航天科技建設了“云網”,中船重工正在建設知識云平臺等等。那么,當前,我國大量的工業企業在發展智能制造這個大劇中究竟該如何起步呢?
基于上述情況,借鑒國內外企業的實例,可以給我們以下幾點啟示:
首先要從充分利用互聯網做起。充分利用互聯網可以建設企業的信息流為發展智能制造創造條件,當下更可以通過破除信息屏障快速獲得收益。比如,發展遠維系統可以大幅提高用戶的滿意度;比如,發展供銷鏈系統可以大幅提高采購和營銷的精準度;比如,發展企業內部各類管理系統可以大幅減少重復勞動、提高管理效率等等。
其次要先從自動化做起。發展自動化生產可以建設企業的數據流為發展智能制造創造條件,當下更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自動化,即所謂的工業3.0,是通往智能制造不可逾越的階段,不經過自動化這個階段就不可能有智能制造,目前,我國工業企業大都處于工業2.0階段,發展自動化正當其時。自動化的邊界在車間,發展的條件也比較成熟。發展自動化,比較起來,新建一條自動化產線和數字化車間可能更容易一些,改造已有的產線和車間,由于已有設備可能會存在不同軟件和不同接口的問題,雖然投入少,但困難會多一些。
再次要從梳理企業內部的知識資產做起。梳理知識資產可以建設企業的知識流為發展智能制造創造條件,當下更可以更好地發揮知識資產的價值。
企業的智能制造要實現數據互聯互通、信息互聯互通、知識互聯互通及“三流”互聯互通,自動化只要做到產線和車間數據互聯互通就可以了,但要實現企業智能制造非“三流”互聯互通不可。數據大都是結構化的,實現存儲、識別很容易,信息和知識大都是非結構化的,實現存儲、識別是較難的;數據大都是定制和流程性的,采集、傳輸容易自動化,信息和知識大都來源于人并處在變化中,采集、傳輸有很多人為的因素;企業的數據類資產由于生產的原因大都比較完整和規范,企業的信息和知識類資產由于管理的原因零亂、不完整、有的連文本文件都沒有的問題很普遍。鑒于這些原因,建設企業內部的信息和知識資產不僅必須,而且工程浩大,先做起來是十分必要的。有條件的企業還可以運用知識管理技術對梳理后的信息和知識進行深處理,以便及時充分利用并為未來實現“三流”互聯互通打下更好的基礎。
三是關于適應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文化問題
企業是人的集合體,更是物質和精神的集合體,只有裝備沒有文化,企業就沒有動力和靈魂。說句俗話,企業文化就像土壤,沒有好的土壤,再好的種子也長不成好莊稼。改革開放以后,工業企業大都開始重視建設企業文化,但看下來,企業在建設企業文化中都普遍缺乏一個綱的牽引,這個綱就是工業文化。
總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發揚“工匠精神”,財政部、工信部去年也發文要建設工業文化,這都是需要建設工業文化的強烈信號。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生產方式需要不同的文化支撐和推動,農耕時代有農耕文化,工業時代自然需要工業文化。我國農耕時期幾千年,農耕文化豐富而完備;我國工業時期還很短,工業文化還需要下大功夫進行建設。
客觀地說,我國工業現存的“做不好、做不長、做不大”的問題,大都與我國工業文化缺失有關。沒有科學精神、合作精神、契約精神、創新精神、職業精神、工匠精神這些現代工業文化的牽引,連現有的事情都做不完美,就更無法適應智能制造更龐大、更復雜、更嚴格的工業體系運轉的需要。
一是關于新工業革命要解決的問題
弄清楚這個問題可以讓我們明確目標、堅定信心。人類社會有了商品生產這個形態后,生產與消費協調發展就成了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生產與消費的協調發展既包括生產要滿足消費對功能的需要,也包括生產要適應消費的負擔能力。矛盾運動的軌跡是,經過一個時期的發展后,生產超越了消費而陷入困境,生產通過改進后重新啟動消費、重新與消費協調發展,周而往復。
1750年第一次工業革命后,人類進入了現代工業時代,這個矛盾和其運動的軌跡也一直主導著工業生產與消費的關系,推動著工業生產的改進和工業的進步。上世紀70年代,全球工業生產過剩已經出現,只是由于經濟全球化利用了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和市場,才勉強運行至今。
目前,全球性的工業生產過剩、消費不足已到了不改進工業生產不能再前進的程度,我國也是一樣,這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中央為什么大力推動供給側改革,道理就在這里。其實,歷次工業革命的發生,既有技術和管理進步的推動,更是工業生產改進的需要和牽引。工業生產與工業消費的協調發展,對工業生產方面來講主要涉及四大要素,即產品的功能、產品的質量、產品的成本、產品的生產效率,工業生產的改進,也主要是改進這四大要素。詳細分析前三次工業革命的情況可以發現,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是基于新技術和新的管理成果,通過改變工業生產方式,使工業生產的四大要素得到改進和進步。對于新一輪工業革命,就我們目前掌握的知識來看,情況可能也是這樣,通過新型通訊技術、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及最新管理技術的運用,在企業,包括虛擬的企業建立起基于互聯網、傳感器、工業軟件、信息交互和服務平臺的大批量定制生產方式,顯著地提高產品功能的個性化、產品質量的可靠性、產品生產和服務的效率及降低產品生產的成本,以重新啟動消費,與消費重新協調發展。
二是關于工業企業發展智能制造如何起步的問題
我國把新工業革命的內核描述為智能制造,從這個定義看,發展智能制造就是運用智能產品、建設智能產線、打造智能工廠、構建智能生態。這個描述是從本質上講的,便于表述、便于理解,要真做起來,正像前面已講過的涉及整個工業體系的改變,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相當長時間的努力奮斗。我國《中國制造2025》實際上只是第一步,按三步走構想,我國要實現智能制造需要30年的時間。
發展智能制造各國的情況很不相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情況更復雜一些。
首先是我國工業企業的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還處在機械化、電氣化層面,達到自動化的還不多。所以,《中國制造2025》提出2.0完善、3.0補課、4.0示范。
其次是現在企業使用的工業軟件和接口標準不一致,數據難以同步。智能制造要求企業知識流、信息流、數據流互聯互通,作為現場層的數據流都不能連通,發展智能制造的難度不言而喻。再次是我國工業軟件發展還很初級。智能制造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軟件定義制造”,工業軟件、也包括傳感器件發展不起來,智能制造是不可能有大的發展的。
最后是“頂天立地”的建設還有很大差距。所謂“頂天”是指指導智能制造發展的頂層參考體系框架的設計和建設,沒有基于同一標準的頂層參考體系框架,我國工業發展智能制造就不能形成完整、有機的體系,難免又“九龍治水”形不成合力;所謂“立地”是指支撐智能制造發展的信息物理系統的設計和建設,沒有基于統一標準的底層信息物理系統,我國工業發展智能制造不僅打不破企業間的信息屏障,企業內部的“三流”也難以連通和互聯互通。從上面的情況可以看出,在我國發展智能制造任務艱巨,問題很多,情況復雜。但大家都是做實事的人,做實事的人都明白一個道理,創造條件和做事情往往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有的條件創造其實就是在做事情。我們了解全面的情況,是為了更好規劃未來,更科學地去行動。目前,政府行動很快,出臺了規劃,制定了政策,制定標準和試點的工作也正加快推進。業界也有不少企業行動很快,像三一重工建設了“根云”,航天科技建設了“云網”,中船重工正在建設知識云平臺等等。那么,當前,我國大量的工業企業在發展智能制造這個大劇中究竟該如何起步呢?
基于上述情況,借鑒國內外企業的實例,可以給我們以下幾點啟示:
首先要從充分利用互聯網做起。充分利用互聯網可以建設企業的信息流為發展智能制造創造條件,當下更可以通過破除信息屏障快速獲得收益。比如,發展遠維系統可以大幅提高用戶的滿意度;比如,發展供銷鏈系統可以大幅提高采購和營銷的精準度;比如,發展企業內部各類管理系統可以大幅減少重復勞動、提高管理效率等等。
其次要先從自動化做起。發展自動化生產可以建設企業的數據流為發展智能制造創造條件,當下更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自動化,即所謂的工業3.0,是通往智能制造不可逾越的階段,不經過自動化這個階段就不可能有智能制造,目前,我國工業企業大都處于工業2.0階段,發展自動化正當其時。自動化的邊界在車間,發展的條件也比較成熟。發展自動化,比較起來,新建一條自動化產線和數字化車間可能更容易一些,改造已有的產線和車間,由于已有設備可能會存在不同軟件和不同接口的問題,雖然投入少,但困難會多一些。
再次要從梳理企業內部的知識資產做起。梳理知識資產可以建設企業的知識流為發展智能制造創造條件,當下更可以更好地發揮知識資產的價值。
企業的智能制造要實現數據互聯互通、信息互聯互通、知識互聯互通及“三流”互聯互通,自動化只要做到產線和車間數據互聯互通就可以了,但要實現企業智能制造非“三流”互聯互通不可。數據大都是結構化的,實現存儲、識別很容易,信息和知識大都是非結構化的,實現存儲、識別是較難的;數據大都是定制和流程性的,采集、傳輸容易自動化,信息和知識大都來源于人并處在變化中,采集、傳輸有很多人為的因素;企業的數據類資產由于生產的原因大都比較完整和規范,企業的信息和知識類資產由于管理的原因零亂、不完整、有的連文本文件都沒有的問題很普遍。鑒于這些原因,建設企業內部的信息和知識資產不僅必須,而且工程浩大,先做起來是十分必要的。有條件的企業還可以運用知識管理技術對梳理后的信息和知識進行深處理,以便及時充分利用并為未來實現“三流”互聯互通打下更好的基礎。
三是關于適應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文化問題
企業是人的集合體,更是物質和精神的集合體,只有裝備沒有文化,企業就沒有動力和靈魂。說句俗話,企業文化就像土壤,沒有好的土壤,再好的種子也長不成好莊稼。改革開放以后,工業企業大都開始重視建設企業文化,但看下來,企業在建設企業文化中都普遍缺乏一個綱的牽引,這個綱就是工業文化。
總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發揚“工匠精神”,財政部、工信部去年也發文要建設工業文化,這都是需要建設工業文化的強烈信號。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生產方式需要不同的文化支撐和推動,農耕時代有農耕文化,工業時代自然需要工業文化。我國農耕時期幾千年,農耕文化豐富而完備;我國工業時期還很短,工業文化還需要下大功夫進行建設。
客觀地說,我國工業現存的“做不好、做不長、做不大”的問題,大都與我國工業文化缺失有關。沒有科學精神、合作精神、契約精神、創新精神、職業精神、工匠精神這些現代工業文化的牽引,連現有的事情都做不完美,就更無法適應智能制造更龐大、更復雜、更嚴格的工業體系運轉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