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我們將在常務理事會上研討行業的‘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國齒輪專業協會秘書長李盛其日前向前來采訪的中國工業報記者透露。
據他介紹,齒輪協會從去年6月就開始啟動“十二五”規劃研究了。當時,針對九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工信部裝備工業司技術處和綜合處聯合召集了軸承、液氣密、齒輪等六大基礎零部件行業會議,首次將基礎零部件行業的振興方案提上了日程。
“由之前的主機帶動零部件發展到現在的兩手抓,共同發展。”談及國家對產業政策的調整,李盛其難掩喜悅,“基礎零部件的春天來了!”
自此,齒輪行業開始制定三年振興規劃方案,組織專家進行多次論證,也就此拉開了“十二五”規劃的序幕。
現狀:一、二、三、四、六、千
李盛其用“一、二、三、四、六、千”概括了目前齒輪行業的基本情況。
“一”即一個異軍突起。通過十多年的努力,齒輪行業中民營企業異軍突起,其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企業的數量、對就業的貢獻、資產總額、盈利能力、創新能力等都超過了國有、外資及合資企業。
“二”為兩個62%。“我國齒輪有三大市場———車輛齒輪、通用工業齒輪、專用工業齒輪。”李盛其告訴記者,這三大板塊涵蓋了船舶、能源、化工、航空、礦山、冶金、工程機械等二十多個領域,產業關聯度很高。其中,車輛齒輪占總齒輪市場的62%,而在車輛齒輪中,汽車齒輪又占62%,也就是說,汽車齒輪占整個齒輪市場近40%。”
“三”指我國齒輪行業的產銷規模已居世界第三,2009年的銷售額達到1260億元。
“四”指行業現狀有四低。“這也是我們最為心痛、著急之處。”李盛其表示,產業集中度低,如車輛齒輪比重雖大,但其前八名企業的產量僅占我國全部車輛齒輪產量的22%;專利產品數量低,一方面企業的專利意識不夠,另一方面自主研發能力不強;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低,出口以中低端為主,而進口卻都是高端產品;大多數企業的技術研發投入比較低,與國外差距明顯。“我們希望在‘十二五’期間能革除這些弊端。”
“六”即改革開放以來,行業形成了華東、華北、西南、華中、西北、東北等六大較成規模、自成體系的齒輪制造區域。
“千”即我國的齒輪行業已進入了年銷售額以千億元級為基數的中大型制造行業,邁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可以說,目前我國齒輪行業的技術、質量、產品開發、工藝開發、裝備和檢測試驗等綜合水平已達到發達國家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落后十到十五年,甚至在某些領域的差距更大一些。”李盛其坦言。基于這種狀況,齒輪行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是韜光養晦,不能盲目自大,既要選準標桿,在學習借鑒中追趕,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又要在自主創新中超越,掌握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
重點任務:實施五大工程
談及“十二五”期間行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李盛其表示,要在堅持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前提下,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夯實產業基礎,優化產業結構,著力自主創新,把企業有限的資源引導到創新上來,最終實現從規模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保持齒輪行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十二五’期間的重點任務是抓好五大工程。”李盛其介紹說。
第一是關鍵核心零部件,即產品的突破工程。“我們要圍繞國家制定的九大產業中的重點項目和十大領域的重點工程,選擇制約主機、行業發展的瓶頸,在五年內抓好關鍵技術和重點產品兩個重點。”
他進一步分析說,首先是汽車自動變速器,這是汽車產業中最受制約的瓶頸之一,應該舉全行業之力抓四類汽車自動變速器的共性技術的突破,如電控軟硬件平臺和相關的關鍵核心元器件的產業鏈,以及一些產品核心標準等,要與國家的支持形成合力;其次要抓抗疲勞制造、長壽命關鍵基礎構件的研發。
第二是產業結構調整,其核心包括培育大集團和小巨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航母型企業集團,同時按產品鏈、工藝鏈培育產業鏈條,提高整個行業的運行效率,實現由航母帶動的多兵種綜合作戰;打造現代、有技術內涵的產業聚集區,使其具備現代制造服務業的功能,對本地區乃至跨地區的行業企業提供研發支持。
第三為平臺建設工程。即“二個中心一個基地”。
首先是建設行業共性基礎技術研發中心,把行業已有的但在向市場經濟過渡中職能弱化的中心重新利用起來,在五年內用市場化手段把行業歸口的研究機構,建成一個或者多個能向全行業提供產品研發、樣機工程化制造、產品檢測和試驗等服務的研發中心;其次是打造行業信息中心,“未來我們將充分發揮協會的作用,建設具備統計分析、信息咨詢、技術與貿易、維權與調解等多功能的信息中心。”李盛其表示。
產業升級的基礎是員工隊伍的升級。協會首先將打造一個人才培訓基地,針對行業升級需要培訓一支高技術、有能力、可動手的現代職工隊伍,其次對已經從事了一段時間、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人員進行再培訓,用多層次人才促進行業爆發創造力,此外,還要抓好先進的管理培訓。
第四個為標準化工程。一是宣貫以人為本的先進管理標準,如涉及員工職業健康、安全環保的標準;二是制修訂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產品、核心技術的標準,用標準打破壟斷,規范市場并引領行業發展。
第五個為主抓骨干企業的高技術含量、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技術改造工程,包括產品輕量、干式切削加工、少或無切削成型加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