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外面工廠里機器的噪音,汪傳宏竟莫名地興奮起來。到任何一個地方,只要聽到有機器的聲音,他就特別有感覺,覺得這是一種特別的音樂。他說,這是一種男人的情懷,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熱愛。
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格林維爾工業區GE Monogram 的工廠內,成排的工業級3D打印機正在忙碌地工作,將陶瓷基矩陣復合材料進行激光燒結。“微噴”刀發出的激光束正通過一個薄的水流將金屬精確的切割。機器人“管家”用眼睛掃描工作區,控制著銑床的操作。內嵌的傳感器則把這一切捕捉成為數據,用于云端的工業互聯網分析。
在GE這座未來感十足的工廠里,設備和電腦相互溝通交流,工廠的生產線通過數字化的方式與供應商、服務商、物流系統相連接用來優化生產。——這樣的場景發生在21世紀的初期,這一時期將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而被濃墨重彩地載入世界歷史。
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推動了制造業向柔性化的方向進化,而柔性化制造離不開新的生產工具。3D打印技術快速發展,但現階段在精度和效率上還無法取代數控機床。而數控機床產業也在不斷創新,DMG Mori等公司相繼推出混合增材制造數控機床。
互聯網像是一顆還魂丹。在互聯網時代,人們驚訝的發現,中國與世界站在了同一起跑線,甚至跑在了前面。在把一切產業進行互聯網化改造上,中國的企業家們建立起十足的自信。工業領域也不例外。信息化技術以及新的生產工具、商業模式的運用,使中國的工業4.0進程急速前行。但相對于發達工業國家深厚的工業底蘊,很多企業家的心里總是缺少些底氣。
中國不缺機床,而是缺好機床
在重慶市九龍坡區西彭工業園區里,有數十家企業的工廠座落其中。走進一家新建成的工廠,會發現與其它的工廠很不一樣:工廠里沒有幾個人,機器卻在自動地不停工作。組裝好的機器上面,寫著制造商的名字:重慶宏鋼數控機床有限公司。
這是宏鋼數控投入巨資興建的智能工廠。為了這一天的到來,汪傳宏探索了18年。
1997年6月18日,重慶的大街小巷打出標語:“我們直轄啦!”此時的汪傳宏預感到,這個城市未來將會發生巨變。他回家翻出存折,上面還有一萬塊錢。
1990年以降,數控機床的產量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長,機械專業出身的汪傳宏看到了機遇。于次年成立了宏鋼數控,開始了數控機床的改造。
宏鋼數控的規模并不大,到現在也不過100多人。網絡上能找到的信息也寥寥。十幾年的創業與培育期里,它都顯得十分低調,這不由得讓人聯想到德國和日本的那些隱形冠軍,盡管它在市場上還沒有統治力。
“高端失守、低端過剩。”宏鋼數控的大廳里面掛著這幾個大字。目前,我國數控機床年產量20~30萬臺,而在高端數控機床方面,國內產品僅占2%。“高端失守、低端過剩”,汪傳宏對數控機床的市場和發展方向有著清醒的認識。
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機床已經發展了200多年,起步較晚的日本,從1889年至今也有120多年的歷史。從建國以來,中國的機床產業已經發展了60余年,但相比發達工業國家而言,差距仍然很大。坐以待斃肯定不行,怎么破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日本機床發展的初期,經歷了一個吸收與模仿的過程。這期間,日本大量引進歐美先進技術設備進行解剖分析,并聘請外國專家做顧問指導,研制和生產本國的機床。如今,日本已然成為機床生產大國,但仍然繼續引進歐美加工機械和技術。
與日本的發展類似,從1998年到2003年,宏鋼數控一直做的是傳統機床的數控化改造。后來汪傳宏感到:一臺床子做出來之后,上面有自己的logo,才能讓人知道這是我的品牌、我的商標。他投入了巨大的資源來做高端數控機床,到德國和日本深入學習了制造的標準和流程。感受到巨大差距的汪傳宏,把德國和日本的產品看了又看,引進、消化、吸收,做了很多自己的創新。“中國人的智慧和中國人的情懷,只要一旦打開,機會很多,創新點很多。”汪傳宏說。
除了產品上的借鑒和創新,宏鋼數控還與DMG Mori和山崎馬扎克進行合作,借用它們的人才來進行創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汪傳宏經常說起這句話,他也笑稱自己是“經常走入虎穴的人”。
轉型升級,不再埋頭拉車
2013年,德國正式提出工業4.0戰略。2014年12月,“中國制造2025”的概念也首次被提出。經常深入虎穴的汪傳宏看到了新的機遇。“中國大部分的企業老板,尤其是民營企業的老板,都會埋頭拉車,從不抬頭看天,或很少抬頭看天。中國制造2025在國家戰略層面上,不僅僅是要把產品做好,而是要做的非常好,價格很便宜,具有國際影響力。”參觀了雅馬哈、本田和科勒的自動化工廠之后,汪傳宏意識到自動化、數據化和信息化的重要性,并于2015年開始著手部署工業4.0的升級。與其他企業不同的是,汪傳宏首先從管理上進行了改革。
2016年的第一個星期一,是宏鋼數控的第一個全體大會。這次大會,汪傳宏足足講了兩個小時五十分鐘,水都沒有喝一口。他給員工講了新的使命感、愿景和價值觀,并要求所有人都記在心里。兩個星期以后,早上八點,汪傳宏把所有人召集起來進行抽查。除了兩個人外,其他員工全部通過。對企業文化的重新認識是汪傳宏做的第一件事。
隨后,組織架構和激勵機制也進行了改變。在學習了日本企業的阿米巴經營之后,汪傳宏對阿米巴進行了改造,將組織架構變為扁平化。除了老板之外,只保留部長一個職位。此前的年薪制被取消,員工底薪全部設為1600,而部級干部更慘,底薪只有500。崗位也不再是固定的,而是采取了輪值制,搞生產的要去做技術,技術做完了再去做銷售。每個員工都要自己去體驗如何把產品做到用戶所需要的產品。
100多人的企業,除了兩個70后之外,隊伍里全是80后。相對于大企業來說,中小企業的敏捷性在企業轉型上具有很大的優勢。新的管理機制很快得以貫徹。而技術體系的構建,汪傳宏早已輕車熟路。
PDM、CRM、CAPP、SOP、ERP、MES,談起智能工廠的技術模塊,汪傳宏如數家珍。有了智能工廠的支撐,宏鋼數控正在轉型成為智能制造設備支持商,此外還成立了智能機器人公司,使智能制造體系更加完善。而在商業模式上,汪傳宏也在探索通過入股等方式來幫助傳統制造企業轉型升級。
PK世界大咖的底氣:價值
2016年1月至10月底,中國和香港的投資人總共收購了58家德國企業。收購的資本量為844億元人民幣(116億歐元),比2015年全年高了20倍,比過去歷年的總和還要多。大有抄底德國工業4.0的意味。
海外并購成為很多企業轉型升級工業4.0的捷徑。但也有很多企業憑借自身的努力逐步完成了這一升級跨越,站上了與世界工業大咖PK的擂臺。宏鋼數控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區區百人的企業,哪里來的底氣?汪傳宏有自己的路子。他說:“我的產品做出來這么好了,你怎么賣得出去?你沒有品牌。那我就跟他這樣講了,如果我是生產牛奶的,我不叫蒙牛,也不叫伊利。但是我會給你三個名詞,第一我會告訴你什么叫奶牛,第二,我會告訴你什么叫牧場,第三,我會告訴你什么叫生活,叫奶牛的生活。我會把這三個名詞,全部用實體的展現,讓你到我這里參觀之后,你覺得這個奶你敢喝,也就達到了我想要的效果。”
“中國在這個時候,核心的問題不是價格的問題,而是價值的問題。只有有了真正的價值,有了底氣,才敢跟世界大咖們PK。”
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格林維爾工業區GE Monogram 的工廠內,成排的工業級3D打印機正在忙碌地工作,將陶瓷基矩陣復合材料進行激光燒結。“微噴”刀發出的激光束正通過一個薄的水流將金屬精確的切割。機器人“管家”用眼睛掃描工作區,控制著銑床的操作。內嵌的傳感器則把這一切捕捉成為數據,用于云端的工業互聯網分析。

檢測車間內工作人員正在檢測產品數據
在GE這座未來感十足的工廠里,設備和電腦相互溝通交流,工廠的生產線通過數字化的方式與供應商、服務商、物流系統相連接用來優化生產。——這樣的場景發生在21世紀的初期,這一時期將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而被濃墨重彩地載入世界歷史。
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推動了制造業向柔性化的方向進化,而柔性化制造離不開新的生產工具。3D打印技術快速發展,但現階段在精度和效率上還無法取代數控機床。而數控機床產業也在不斷創新,DMG Mori等公司相繼推出混合增材制造數控機床。
互聯網像是一顆還魂丹。在互聯網時代,人們驚訝的發現,中國與世界站在了同一起跑線,甚至跑在了前面。在把一切產業進行互聯網化改造上,中國的企業家們建立起十足的自信。工業領域也不例外。信息化技術以及新的生產工具、商業模式的運用,使中國的工業4.0進程急速前行。但相對于發達工業國家深厚的工業底蘊,很多企業家的心里總是缺少些底氣。
中國不缺機床,而是缺好機床
在重慶市九龍坡區西彭工業園區里,有數十家企業的工廠座落其中。走進一家新建成的工廠,會發現與其它的工廠很不一樣:工廠里沒有幾個人,機器卻在自動地不停工作。組裝好的機器上面,寫著制造商的名字:重慶宏鋼數控機床有限公司。
這是宏鋼數控投入巨資興建的智能工廠。為了這一天的到來,汪傳宏探索了18年。
1997年6月18日,重慶的大街小巷打出標語:“我們直轄啦!”此時的汪傳宏預感到,這個城市未來將會發生巨變。他回家翻出存折,上面還有一萬塊錢。
1990年以降,數控機床的產量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長,機械專業出身的汪傳宏看到了機遇。于次年成立了宏鋼數控,開始了數控機床的改造。
宏鋼數控的規模并不大,到現在也不過100多人。網絡上能找到的信息也寥寥。十幾年的創業與培育期里,它都顯得十分低調,這不由得讓人聯想到德國和日本的那些隱形冠軍,盡管它在市場上還沒有統治力。
“高端失守、低端過剩。”宏鋼數控的大廳里面掛著這幾個大字。目前,我國數控機床年產量20~30萬臺,而在高端數控機床方面,國內產品僅占2%。“高端失守、低端過剩”,汪傳宏對數控機床的市場和發展方向有著清醒的認識。
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機床已經發展了200多年,起步較晚的日本,從1889年至今也有120多年的歷史。從建國以來,中國的機床產業已經發展了60余年,但相比發達工業國家而言,差距仍然很大。坐以待斃肯定不行,怎么破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日本機床發展的初期,經歷了一個吸收與模仿的過程。這期間,日本大量引進歐美先進技術設備進行解剖分析,并聘請外國專家做顧問指導,研制和生產本國的機床。如今,日本已然成為機床生產大國,但仍然繼續引進歐美加工機械和技術。
與日本的發展類似,從1998年到2003年,宏鋼數控一直做的是傳統機床的數控化改造。后來汪傳宏感到:一臺床子做出來之后,上面有自己的logo,才能讓人知道這是我的品牌、我的商標。他投入了巨大的資源來做高端數控機床,到德國和日本深入學習了制造的標準和流程。感受到巨大差距的汪傳宏,把德國和日本的產品看了又看,引進、消化、吸收,做了很多自己的創新。“中國人的智慧和中國人的情懷,只要一旦打開,機會很多,創新點很多。”汪傳宏說。
除了產品上的借鑒和創新,宏鋼數控還與DMG Mori和山崎馬扎克進行合作,借用它們的人才來進行創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汪傳宏經常說起這句話,他也笑稱自己是“經常走入虎穴的人”。
轉型升級,不再埋頭拉車
2013年,德國正式提出工業4.0戰略。2014年12月,“中國制造2025”的概念也首次被提出。經常深入虎穴的汪傳宏看到了新的機遇。“中國大部分的企業老板,尤其是民營企業的老板,都會埋頭拉車,從不抬頭看天,或很少抬頭看天。中國制造2025在國家戰略層面上,不僅僅是要把產品做好,而是要做的非常好,價格很便宜,具有國際影響力。”參觀了雅馬哈、本田和科勒的自動化工廠之后,汪傳宏意識到自動化、數據化和信息化的重要性,并于2015年開始著手部署工業4.0的升級。與其他企業不同的是,汪傳宏首先從管理上進行了改革。
2016年的第一個星期一,是宏鋼數控的第一個全體大會。這次大會,汪傳宏足足講了兩個小時五十分鐘,水都沒有喝一口。他給員工講了新的使命感、愿景和價值觀,并要求所有人都記在心里。兩個星期以后,早上八點,汪傳宏把所有人召集起來進行抽查。除了兩個人外,其他員工全部通過。對企業文化的重新認識是汪傳宏做的第一件事。
隨后,組織架構和激勵機制也進行了改變。在學習了日本企業的阿米巴經營之后,汪傳宏對阿米巴進行了改造,將組織架構變為扁平化。除了老板之外,只保留部長一個職位。此前的年薪制被取消,員工底薪全部設為1600,而部級干部更慘,底薪只有500。崗位也不再是固定的,而是采取了輪值制,搞生產的要去做技術,技術做完了再去做銷售。每個員工都要自己去體驗如何把產品做到用戶所需要的產品。
100多人的企業,除了兩個70后之外,隊伍里全是80后。相對于大企業來說,中小企業的敏捷性在企業轉型上具有很大的優勢。新的管理機制很快得以貫徹。而技術體系的構建,汪傳宏早已輕車熟路。
PDM、CRM、CAPP、SOP、ERP、MES,談起智能工廠的技術模塊,汪傳宏如數家珍。有了智能工廠的支撐,宏鋼數控正在轉型成為智能制造設備支持商,此外還成立了智能機器人公司,使智能制造體系更加完善。而在商業模式上,汪傳宏也在探索通過入股等方式來幫助傳統制造企業轉型升級。
PK世界大咖的底氣:價值
2016年1月至10月底,中國和香港的投資人總共收購了58家德國企業。收購的資本量為844億元人民幣(116億歐元),比2015年全年高了20倍,比過去歷年的總和還要多。大有抄底德國工業4.0的意味。
海外并購成為很多企業轉型升級工業4.0的捷徑。但也有很多企業憑借自身的努力逐步完成了這一升級跨越,站上了與世界工業大咖PK的擂臺。宏鋼數控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區區百人的企業,哪里來的底氣?汪傳宏有自己的路子。他說:“我的產品做出來這么好了,你怎么賣得出去?你沒有品牌。那我就跟他這樣講了,如果我是生產牛奶的,我不叫蒙牛,也不叫伊利。但是我會給你三個名詞,第一我會告訴你什么叫奶牛,第二,我會告訴你什么叫牧場,第三,我會告訴你什么叫生活,叫奶牛的生活。我會把這三個名詞,全部用實體的展現,讓你到我這里參觀之后,你覺得這個奶你敢喝,也就達到了我想要的效果。”
“中國在這個時候,核心的問題不是價格的問題,而是價值的問題。只有有了真正的價值,有了底氣,才敢跟世界大咖們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