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至4日,2011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在天津濱海新區舉辦。三天時間,這個號稱“汽車行業達沃斯”的論壇吸引了100多位政府領導和行業領袖的大討論,上千名嘉賓和媒體代表給予了極大關注。
今年是我們國家“十二五”的開局之年,本屆論壇的主題為“汽車社會與產業未來 ”,其中新能源車和自主品牌成為了代表們探討的最熱門議題。盡管業內人士對超速發展的汽車行業給能源和環境所帶來的壓力表示擔憂,但從長遠來看,很多人都認為,中國的汽車產業至少還將持續十年以上的黃金增長期。
觀點
中國車市還將持續十年以上的快速增長
代表:徐長明(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主任)
長遠來看,中國的汽車市場至少還將持續十年以上的快速增長,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判斷,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中西部城市的潛力巨大,雖然以北、上、廣為龍頭的東部城市群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中西部地區很多城市的發展才剛剛開始,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還需要持續相當長的時間,也為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持續的動力。二是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我們國家13.4億人口中,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是1340萬人,大約每年300萬大學生從農村考上來,每年有農民工及其家屬超過1300萬人要從農村進城,這一趨勢也將持續十年以上。
另外,未來幾年,豪華車的增長速度將超過行業整體水平。至少在“十二五”期間豪華車年均速度會高于乘用車的總體平均增長率,如果乘用車在年均13%到15%的話,豪華車的增速應該高于5個百分點以上。
觀點
“限車”使北京GDP下降1% 汽車業應轉向常態發展
代表:姚景源(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
汽車消費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汽車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地位是不能動搖的。這十來年,中國汽車工業是神話般的發展,去年超過了1800萬輛,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但問題也接踵而來,比如說交通擁堵,空氣污染,停車難一系列的問題,各個地方都采取了一些措施,顯然這些措施對汽車行業的高速增長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比如,去年12底底實施的限購措施令北京的GDP至少下降了1%。
2011年是“十二五”計劃的開局之年,防止經濟發展過熱和防止經濟增長下降過快成為政府的主要調控任務。從目前看,無論中國宏觀經濟的增長速度,還是汽車業的增長速度,都在緩慢回落,這種回落的原因很復雜,但作為汽車行業而言,最重要的還是要把增長過多依賴政策刺激的模式,轉向常態發展的模式。
觀點
發展自主品牌需“充足彈藥” 合資自主需拿出新技術
代表:徐留平(長安汽車(微博)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
今年前8個月,自主品牌的成績不理想,主要是由于中國消費者消費習慣的改變和宏觀政策退出造成的,同時也體現出了自主品牌前幾年冒進的后遺癥。
發展自主品牌需有長久的、充足的“彈藥”,即需要滾動的、持續的投入,而不能因為一兩年的財務報表上“不好看”,就舍不得投入或止步不前。
對于合資自主的問題,合資自主的關鍵是看研發的產品是不是新技術。如果用原來老的產品,略微調了幾個參數,然后掛一個新的羊頭賣起了原來老的狗肉,這就算不上自主創新,這樣的合資自主國家也不應該支持其發展。除了新產品以外,合資自主還必須包含第二個條件,那就是創新。如果說有新技術、新平臺,新產品,我覺得那就應該支持它的發展。
觀點
能源已不堪“車”負 需盡快尋找替代能源
代表:張國寶(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咨詢委主任,原國家能源局局長)
2010年我國一共消耗了4.4億噸石油,其中2億噸是中國自己生產,另外2.4億噸從海外進口,目前,中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了55.2%,這一數值還在逐年增加,而美國的這一數字為53%。
作為清潔二次能源的電能來源非常廣泛,核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均可以比較容易地轉化為電能,一旦可以重復充電的電動汽車發展成熟,理論上車用能源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目前,國內有些企業正在研發的鎂電池、超級充電電容等新技術也同樣值得關注,另外一些液體燃料,如甲醇、乙醇、丁醇、海藻油等技術上的發展同樣不可忽視。總之,盡快尋找石油以外的替代能源,將關系到汽車產業能否持續生存發展。
精彩觀點
發展新能源汽車,我們要對消費者負責,絕對不能把消費者當實驗品,這是汽車制造廠應堅持的最基本原則。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張小虞
自主品牌乘用車今年表現不佳與其自身的競爭力有直接的關系。但國家出臺直接針對自主品牌的扶持政策的可能性不大,但會在有關政策上向自主品牌進行妥協。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進華
發改委、工信部等國家職能部門對節能規劃的意見高度一致,政府在制定規劃絕對不能脫離企業的實際、脫離市場的實際。
——工信部副部長蘇波
汽車產業要強盛,一定要樹立自己的核心競爭體系,一定要擁有自己的品牌。
——廣汽乘用車總經理 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