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7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五屆(2011)中國國際汽車零部件發展高峰論壇”上,來自商務部、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的官員,國內外汽車領域知名 專家、中外汽車和零部件企業高管,中國12個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的代表,以“全球變局中的汽車零部件轉變”為主題,就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的多個議題發表 了看法。
國內零部件企業還要更多依靠自主整車企業
對于汽車零部件產業所面臨的發展機遇,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分析認為,由于中國汽車市場還將在10~15年時間內保持12%~15%的增長率,以及汽車產業的國際化和國內自主整車業的快速發展,將為零部件產業帶來可觀的機遇。
徐長明提供的一組數據表明,日系整車企業在中國生產整車所用的零部件,10.5%是采用國外獨資的原裝進口產品,29%是外商獨資產品,60.5%是中外 合資產品,基本上不采購內資企業的零部件;美系車企也大體上相同,只是比例不一樣;歐系車企采購5.6%的內資零部件產品;只有自主品牌的汽車企業采購了 52.8%自主企業生產的零部件產品。由此看出,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必然會拉動我國零部件產業發展;當然反過來自主零部件產業發展也會促進自主品牌汽車產 業的發展。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李開國介紹,據不完全統計,國內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總體產值已經達到1.64萬億元。但他同時指出,這一產值是由3萬家汽車零部件企業產出的,平均每家企業的產值不到6000萬元,從某種程度上看,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還是非常弱的。
徐長明也提出,自主汽車零部件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自主零部件賴以生存的競爭優勢、成本優勢正在受到削弱,一方面外資零部件企業靠 規模優勢和研發本土化形成越發明顯的成本相對優勢,另一方面則是自主企業原有的勞動力和原材料競爭優勢在近幾年逐漸削弱;二是標準的提升與法規的變遷,給 自主零部件企業形成技術與成本的雙重壓力,標準提高得越快,對自主零部件企業的打壓就越大;三是模塊化生產與同步開發的普及,給自主零部件企業形成越來越 高的技術壁壘,國內內資企業能夠跟整車做同步開發、做模塊化生產的自主零部件企業太少了,或者說是幾乎沒有。
為此,徐長明給自主零部件企業開出的“藥方”是:爭取政府在符合WTO規則下的最大支持,組織聯合攻關,戰略上先做大、再做強,并發揮汽車集團公司的力 量。對于相關的政策問題,徐長明表示了一些不滿。他說,現在連餐飲業都給了很多上市公司指標,但汽車零部件公司給的指標卻很少,中國將來要變成強國,主要 還得靠制造業。
來自羅蘭貝格國際管理咨詢(上海)有限公司的沈軍則給出了另外一種“藥方”,即依靠并購獲得核心技術,由此獲得產業鏈的中高端利潤。這一點與徐長明提出的“注重國際收購”的建議不謀而和。
并購整合是企業未來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手段
數據表明,自主品牌汽車目前在中國市場銷量份額大致是1/3,但是銷售額(金額)的份額只占到20%,少10個百分點,原因就是低端車型比較多,高端車型 很少。如果再看利潤貢獻,中資車企只有10%的貢獻,90%都是國際品牌,意味著自主品牌盡管獲取了1/3的市場份額,但是利潤獲取只有1/10。相比而 言,零部件工業整體發展水平甚至還要遠低于中國自主品牌的整車制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自主品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因此沈軍指出,自主品牌如果沒有掌握核 心零部件技術,最后造成的主要結果是利潤率非常低。
沈軍認為,如何通過國際并購獲得一些領先的技術,如何尋找一些有利的時機,尋找一些潛在的收購對象,將成為中國企業非常熱門的話題。
羅蘭貝格提供的數據表明,從過去3年里發生的一些中國企業在國際上進行并購案例中可以看到,自主企業不僅獲得了一些核心技術,而且還獲得了一些進入國外整車廠配套的渠道,并且在生產經營方面提高了管理水平。
在提出包括國際并購在內的一系列零部件企業發展建議后,徐長明特意提醒國內零部件企業:一定要穩扎穩打做品質,這是一個基本的前提,如果這個做不到,提什么建議都沒有用。
國內零部件企業還要更多依靠自主整車企業
對于汽車零部件產業所面臨的發展機遇,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分析認為,由于中國汽車市場還將在10~15年時間內保持12%~15%的增長率,以及汽車產業的國際化和國內自主整車業的快速發展,將為零部件產業帶來可觀的機遇。
徐長明提供的一組數據表明,日系整車企業在中國生產整車所用的零部件,10.5%是采用國外獨資的原裝進口產品,29%是外商獨資產品,60.5%是中外 合資產品,基本上不采購內資企業的零部件;美系車企也大體上相同,只是比例不一樣;歐系車企采購5.6%的內資零部件產品;只有自主品牌的汽車企業采購了 52.8%自主企業生產的零部件產品。由此看出,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必然會拉動我國零部件產業發展;當然反過來自主零部件產業發展也會促進自主品牌汽車產 業的發展。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李開國介紹,據不完全統計,國內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總體產值已經達到1.64萬億元。但他同時指出,這一產值是由3萬家汽車零部件企業產出的,平均每家企業的產值不到6000萬元,從某種程度上看,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還是非常弱的。
徐長明也提出,自主汽車零部件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自主零部件賴以生存的競爭優勢、成本優勢正在受到削弱,一方面外資零部件企業靠 規模優勢和研發本土化形成越發明顯的成本相對優勢,另一方面則是自主企業原有的勞動力和原材料競爭優勢在近幾年逐漸削弱;二是標準的提升與法規的變遷,給 自主零部件企業形成技術與成本的雙重壓力,標準提高得越快,對自主零部件企業的打壓就越大;三是模塊化生產與同步開發的普及,給自主零部件企業形成越來越 高的技術壁壘,國內內資企業能夠跟整車做同步開發、做模塊化生產的自主零部件企業太少了,或者說是幾乎沒有。
為此,徐長明給自主零部件企業開出的“藥方”是:爭取政府在符合WTO規則下的最大支持,組織聯合攻關,戰略上先做大、再做強,并發揮汽車集團公司的力 量。對于相關的政策問題,徐長明表示了一些不滿。他說,現在連餐飲業都給了很多上市公司指標,但汽車零部件公司給的指標卻很少,中國將來要變成強國,主要 還得靠制造業。
來自羅蘭貝格國際管理咨詢(上海)有限公司的沈軍則給出了另外一種“藥方”,即依靠并購獲得核心技術,由此獲得產業鏈的中高端利潤。這一點與徐長明提出的“注重國際收購”的建議不謀而和。
并購整合是企業未來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手段
數據表明,自主品牌汽車目前在中國市場銷量份額大致是1/3,但是銷售額(金額)的份額只占到20%,少10個百分點,原因就是低端車型比較多,高端車型 很少。如果再看利潤貢獻,中資車企只有10%的貢獻,90%都是國際品牌,意味著自主品牌盡管獲取了1/3的市場份額,但是利潤獲取只有1/10。相比而 言,零部件工業整體發展水平甚至還要遠低于中國自主品牌的整車制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自主品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因此沈軍指出,自主品牌如果沒有掌握核 心零部件技術,最后造成的主要結果是利潤率非常低。
沈軍認為,如何通過國際并購獲得一些領先的技術,如何尋找一些有利的時機,尋找一些潛在的收購對象,將成為中國企業非常熱門的話題。
羅蘭貝格提供的數據表明,從過去3年里發生的一些中國企業在國際上進行并購案例中可以看到,自主企業不僅獲得了一些核心技術,而且還獲得了一些進入國外整車廠配套的渠道,并且在生產經營方面提高了管理水平。
在提出包括國際并購在內的一系列零部件企業發展建議后,徐長明特意提醒國內零部件企業:一定要穩扎穩打做品質,這是一個基本的前提,如果這個做不到,提什么建議都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