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燃油車還在不斷進化的時候,不管是HEV、PHEV還是EV,整個產業的變動都很大,政策制定者施加在整車企業的越來越高的要求,勢必轉化為企業的措施,不是開源就是節流。對于零部件企業來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汽車電動化的進程,對傳統汽車供應商來說是業務逐漸消失的過程,對于新進入者而言,未來有極大的機會。目前的汽車行業在全球范圍來看,確實進入了一個收縮的周期,在局部和區域性市場,已經進入了拐點。而這個變化,是不是會從局部區域性的變化(這種變化是政府花大力氣激勵出來的),快速的往全局擴散并越來越快,是我們需要不斷評估的事情。
電動化的影響傳導
從區域上影響,政府和監管者對于廠家的要求是很重要的推手,客觀上也推動者消費者選擇的改變,很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導致了不同市場會產生不同的差異化。以電動汽車來說,主要的大市場有三個歐洲、北美和中國市場,還有兩個由車企推動的小市場,日本和韓國市場。這個市場銷量的變化(它確實目前還很小)確實與持平的市場總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動力系統方面,電動化的趨勢從2010年開始發展勢頭強勁。盡管技術障礙重重且遠沒有達到可供終端消費者使用的程度,但是國家和地區制訂的更加嚴格的排放法規可能在未來幾年對電動交通的發展產生促進作用??傮w而言電動汽車市場可能在未來十年增長迅速,為電動動力系統配件供應商創造巨大的增長空間,同時擠占傳統內燃機部門的商品市場份額。對供應商來說,原來在傳統動力總成積累的優勢,和車企的聯合工作方式還有很多默契的模式,在電動化的過程中都被打斷了,原有的技術和工藝積累,在新的需求方面都失效了,這點其實不僅僅Tie1供應商,還包括大量的Tier2和Tier3還有大量的工藝加工的供應商,我們能看到的主要還是Tier 1的業務變化,而大量在背后的東西,我們是看不到的。
技術路線的話語權
在電動化的過程里面,值得注意的是技術路線把控的權力開始轉移了。如下面兩條技術路線,是車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往前推進的,短期內還是在局部有效,還在潛伏期。
1)48V中混 (歐洲車企主推):在成本可控的條件下,作為一種油耗的自然代替,根據EV的接受情況形成反比模式 應用有限,歐洲車企主推,前期主要的技術先導區域。這個技術路線從提出到現在,大概也有近5-6年了,推廣的力度并不及預期;
2)HEV 強混路線(日企主推):日本車企通過車型優化的方式推進,目前形成了豐田、本田和日產等日本車企的強勢地位,而全球其他車企的跟進空間并不大;
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主要分為PHEV和EV,主要還是政府在引導,配上車企逐步投放嘗試的車型。從消費者的角度,更多還是在嘗試的角度。在PHEV和EV領域,目前使形成了普遍的共識,但是總體的規模總是在未來。
事實上,在車企真正的大部隊的資源進入以前,根據不同系統的分解,在動力總成領域,新的生態會建立,主要還是以目前的主流系統供應商為主,它們有著目前和未來的全套方案,告訴你可以用這個還是用那個。
圖4 由于電池企業的情況,相關的材料使用,電池企業也有很大的議價權和標準產品
而背后的傳統依賴于發動機和變速箱機械和結構、化學材料和汽車電子算法方面的“傳統”一級供應商情況不太樂觀,電池和汽車電子方面的非傳統供應商在新業務方面占據越來越大的份額(雖然比較整個業務來看還是比較少的),話語權有時候能改過一般的車企。從10年跨度來看,“傳統”一級供應商在每輛汽車的份額將會下降,并且部分供應商在原有的范圍內合并和裁剪,部分不符合發展方向的部門或產品線會被裁剪掉,目前看來柴油這條線影響最大。
新技術的投資和方向
就以簡單的電池技術來說,在電池形狀和材料選擇上面,以松下和LG為代表的企業在不同的賽道上面越走越遠。
松下:松下的動力電池,緊緊抓住了Tesla,在從18650升級到21700以后,不僅在量上面,在正極和負極材料的應用上,都跑得很遠。而未來在與豐田的合作過程中,堅持圓柱的路線,使得這面旗幟樹的很扎實。
LG :在全球主要車企的BEV平臺上,包括通用汽車、福特、雷諾&日產、捷豹路虎、現代&起亞、沃爾沃、戴姆勒、大眾和奧迪,這些車企的未來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如之前的南京工廠,現在的產能也是全部加起來,在議價權上開始掌握了主動。
其實我們也可以理解,每個電池企業投入巨資來做產品,投資產能,根本目的還是在未來賺錢,并不是按照車企期望的10%以下的利潤,承擔了開發和生產的風險,獲取極低的利潤。一方面是從單體少賺點,在其他模組和電池系統多賺一些,放長線釣大魚但是終究要由戰略目的的。從電池的事情也可以看到:
1)未來的產業機會,現在不投,可能未來投資不了,像博世一樣評估多年的電池業務,沒下決心最后可能就干不了了;
2)這些新技術的業務,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需要承擔很高的風險,而往往都是短期內贏家通吃的,像國內長起來的CATL,同一批沒長起來的度日艱難;
3)在真正完全市場化以前,新業務也是脆弱如小孩一樣,需要時刻關注的。
小結
如果現在不作為,不在某條還沒有完全確定的路線上投入,可能未來被證明是突破了的事情上,就沒有可能性再追上去。就像我們在傳統燃油車做了很多的努力,最后還是差距很大一樣,在當前的節點,對于零部件企業來說,就是選擇并堅持下去。當然這個過程很殘酷,可能很多企業都只能退出汽車行業了。
電動化的影響傳導
從區域上影響,政府和監管者對于廠家的要求是很重要的推手,客觀上也推動者消費者選擇的改變,很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導致了不同市場會產生不同的差異化。以電動汽車來說,主要的大市場有三個歐洲、北美和中國市場,還有兩個由車企推動的小市場,日本和韓國市場。這個市場銷量的變化(它確實目前還很小)確實與持平的市場總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全球新能源的汽車市場在一點點往上抬
在動力系統方面,電動化的趨勢從2010年開始發展勢頭強勁。盡管技術障礙重重且遠沒有達到可供終端消費者使用的程度,但是國家和地區制訂的更加嚴格的排放法規可能在未來幾年對電動交通的發展產生促進作用??傮w而言電動汽車市場可能在未來十年增長迅速,為電動動力系統配件供應商創造巨大的增長空間,同時擠占傳統內燃機部門的商品市場份額。對供應商來說,原來在傳統動力總成積累的優勢,和車企的聯合工作方式還有很多默契的模式,在電動化的過程中都被打斷了,原有的技術和工藝積累,在新的需求方面都失效了,這點其實不僅僅Tie1供應商,還包括大量的Tier2和Tier3還有大量的工藝加工的供應商,我們能看到的主要還是Tier 1的業務變化,而大量在背后的東西,我們是看不到的。
技術路線的話語權
在電動化的過程里面,值得注意的是技術路線把控的權力開始轉移了。如下面兩條技術路線,是車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往前推進的,短期內還是在局部有效,還在潛伏期。
1)48V中混 (歐洲車企主推):在成本可控的條件下,作為一種油耗的自然代替,根據EV的接受情況形成反比模式 應用有限,歐洲車企主推,前期主要的技術先導區域。這個技術路線從提出到現在,大概也有近5-6年了,推廣的力度并不及預期;
2)HEV 強混路線(日企主推):日本車企通過車型優化的方式推進,目前形成了豐田、本田和日產等日本車企的強勢地位,而全球其他車企的跟進空間并不大;
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主要分為PHEV和EV,主要還是政府在引導,配上車企逐步投放嘗試的車型。從消費者的角度,更多還是在嘗試的角度。在PHEV和EV領域,目前使形成了普遍的共識,但是總體的規模總是在未來。

全球車企的規劃都是大到讓人不知道怎么實現
事實上,在車企真正的大部隊的資源進入以前,根據不同系統的分解,在動力總成領域,新的生態會建立,主要還是以目前的主流系統供應商為主,它們有著目前和未來的全套方案,告訴你可以用這個還是用那個。

圖4 由于電池企業的情況,相關的材料使用,電池企業也有很大的議價權和標準產品
而背后的傳統依賴于發動機和變速箱機械和結構、化學材料和汽車電子算法方面的“傳統”一級供應商情況不太樂觀,電池和汽車電子方面的非傳統供應商在新業務方面占據越來越大的份額(雖然比較整個業務來看還是比較少的),話語權有時候能改過一般的車企。從10年跨度來看,“傳統”一級供應商在每輛汽車的份額將會下降,并且部分供應商在原有的范圍內合并和裁剪,部分不符合發展方向的部門或產品線會被裁剪掉,目前看來柴油這條線影響最大。
新技術的投資和方向
就以簡單的電池技術來說,在電池形狀和材料選擇上面,以松下和LG為代表的企業在不同的賽道上面越走越遠。
松下:松下的動力電池,緊緊抓住了Tesla,在從18650升級到21700以后,不僅在量上面,在正極和負極材料的應用上,都跑得很遠。而未來在與豐田的合作過程中,堅持圓柱的路線,使得這面旗幟樹的很扎實。
LG :在全球主要車企的BEV平臺上,包括通用汽車、福特、雷諾&日產、捷豹路虎、現代&起亞、沃爾沃、戴姆勒、大眾和奧迪,這些車企的未來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如之前的南京工廠,現在的產能也是全部加起來,在議價權上開始掌握了主動。
其實我們也可以理解,每個電池企業投入巨資來做產品,投資產能,根本目的還是在未來賺錢,并不是按照車企期望的10%以下的利潤,承擔了開發和生產的風險,獲取極低的利潤。一方面是從單體少賺點,在其他模組和電池系統多賺一些,放長線釣大魚但是終究要由戰略目的的。從電池的事情也可以看到:
1)未來的產業機會,現在不投,可能未來投資不了,像博世一樣評估多年的電池業務,沒下決心最后可能就干不了了;
2)這些新技術的業務,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需要承擔很高的風險,而往往都是短期內贏家通吃的,像國內長起來的CATL,同一批沒長起來的度日艱難;
3)在真正完全市場化以前,新業務也是脆弱如小孩一樣,需要時刻關注的。
小結
如果現在不作為,不在某條還沒有完全確定的路線上投入,可能未來被證明是突破了的事情上,就沒有可能性再追上去。就像我們在傳統燃油車做了很多的努力,最后還是差距很大一樣,在當前的節點,對于零部件企業來說,就是選擇并堅持下去。當然這個過程很殘酷,可能很多企業都只能退出汽車行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