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之所以不愿改變,是因為害怕未知。但歷史唯一不變的事實,就是一切都會改變。”全球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的這句話,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在2019年,我走進祖國南北無數家機器轟鳴的制造工廠,所聽最多的便是企業家們的一聲慨嘆:“真是不知道市場未來會發生什么!”
丁永平先生,芬發自動化(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
的確,2019年,世界貿易摩擦跌宕起伏、全球投資等待觀望、新動能成長曲折反復……不確定性就像一層厚厚的濃霧,籠罩于經濟領域,也籠罩于機加工行業。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未來將繼續充滿改變。但是,不確定的并非未來的圖景——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席卷之下,從大規模流水線生產,轉向“多品種、小批量”的柔性自動化生產,已是大勢所趨,是必然到來的“陽光燦爛”的未來;不確定的是通往未來之路上,那些未知的困難與挑戰,我們又將如何快速克服它。
在我從事柔性自動化行業8年時間里,我和我的團隊走訪了數百家有著“多品種、小批量”轉型需求的機加工企業,更深切地了解了他們所面臨的經營困難和挑戰:
一是更短的產品生命周期。曾經,一款優秀的產品甚至可以在市場上幾十年暢銷不衰。隨著定制化需求增加,產品的生命周期也越來越短,有的幾乎每款產品都會有多個型號和版本,還常常要更新迭代,制造企業的生產設備和工藝流程,需相應升級改進。
二是更短的交貨周期。與個性化、定制化相伴而來的,是瞬息萬變和不確定性。一款產品要是不能在更短的時間內交貨,很有可能被市場淘汰。面對此情此景,很多制造商甚至不知道下個月該生產什么,這對預測市場需求、及時響應并進行制造、準時完成交貨形成了巨大考驗。
三是庫存導致的資金壓力。在從業的這些年里,我見過許多被庫存拖垮、令人扼腕嘆息的案例。很多企業為了更快速地生產和供貨,通常都會備一些庫存,但是在“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趨勢下,更新換代極度頻繁的產品需求往往使得庫存貨品難以再被消化,由此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不容忽視。
硅谷偉大的管理者、已故英特爾傳奇CEO安迪·格魯夫曾留下這樣的至理名言:“創新是唯一的出路,淘汰自己,否則競爭將淘汰我們。”在新時代,沿著舊地圖,是找不到新大陸的。柔性自動化技術,已經被市場實踐證明,就是通往未來的“陽光燦爛”的道路,是新時代的“航海圖”。
“什么是柔性制造?”這是我們八年前拜訪客戶時,聽到的最多的一句疑問。其實它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出現,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如今已形成托盤交互式柔性自動化、機器人柔性自動化等成熟的技術方案。但是,由于我國自動化應用的基礎較為薄弱,且對柔性系統應用的本質研究不夠透徹,加之受資金、配套技術、操作人員素質等因素影響,導致在很長時間內,柔性制造都沒有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價值。這份蘊藏著巨大賦能價值的“航海圖”,在當前市場低迷、人力短缺、企業生死存亡、以及長期競爭力打造的倒逼之下,將被鄭重打開和充分利用。
作為一家來自芬蘭的百年家族企業,Fastems是機床設備柔性自動化方案的頂尖供應商。自1982年研發出第一條柔性自動化生產線以來,Fastems一直是全球自動化領域的領先者。2007年,Fastems第一次進入中國,為蘇州一家客戶提供了第一條柔性生產線;回顧過往,我的內心充滿欣喜與激動交織的感慨——在近8年的深耕開拓中,我們陪伴和見證了諸多中國制造企業在自動化升級改革中的蛻變,見證了“多品種、小批量”市場從嬰兒期長成了少年期。
我看到越來越多的客戶,從當初對柔性制造的懵懂,轉變為如今的躍躍欲試;從原來的追求噱頭,轉變為切實根據自身需求,購買Fastems的產品、選配需要的功能;從彼時只追求將所需的零件加工出來,到現在聯合我們的技術人員,扎扎實實地優化工藝,實現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真正發揮柔性制造的價值……
我所感慨的是,Fastems真正為客戶創造了蛻變與成長的價值,讓其充分掌握了柔性制造的內涵與本質,實現了技術賦能和發展跨越。
2018年,Fastems在中國市場上的銷售額突破了1億元,這既印證了中國柔性自動化市場蓬勃發展的趨勢,又證明了我們的價值為客戶深深認可。2019年,Fastems中國子公司——芬發自動化(上海)有限公司宣告成立,開啟了新的發展時期。我們在與中航工業的龍頭企業、在與中國液壓行業企業的合作中,都取得了極大成就。越來越多的私營企業、中小型工廠也正步入柔性自動化的快車道,中國制造業“由大到強”的號角越發嘹亮。我們相信并堅定Fastems必能發揮優勢,賦能一批又一批客戶的成長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