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十不惑,“不惑”不僅代表了年齡,更是一種境界。作為中國汽車工業首批合資企業之一 ,進入不惑之年的上汽大眾迎來了新的“人生時刻”。

2024年6月27日上汽大眾新能源技術合作簽約
6月27日,大眾汽車集團、上汽集團、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上汽大眾在上海簽署多項有關上汽大眾新產品項目的技術合作協議。內容包括在中國開發3款插電混動車型以及2款純電車型的技術合作協議,中德雙方共同為合資企業“技術賦能”,開啟合資合作全新篇章。預計自2026年起,并跨越2030年,合作開發的多款插電混動車型、純電車型將陸續推向市場。
回首上汽大眾這40年,何嘗不是中國汽車工業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40年間,以上汽大眾為代表的合資企業給中國汽車工業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經營理念,培養了一批專業的人才和配套企業,不僅為中國消費者帶來高品質的汽車產品,更見證了中國汽車工業的壯大和國家經濟的繁榮。
合資合作40年后,上汽大眾站在新的起點,積極布局新能源市場。從本次簽約內容來看,上汽大眾將融合中德雙方股東優勢,針對中國市場研發生產“更符合中國消費者需求”的電動車型,且開發效率有了顯著提升。
基于全新平臺及架構
打造專屬新能源車型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今年1~5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389.5萬輛,同比增長32.5%,市場占有率達到33.9%。另據交強險數據,5月新能源乘用車交強險銷量79.4萬輛,同比增長41.8%。其中,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交強險銷量分別為48.7萬、30.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7.5%、72.5%。
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勢頭強勁,尤其是插混車成為各大車企競相追捧的焦點,增速遠超純電動汽車,這主要是由于其兼具環保和實用雙重效益,更加貼合主流消費者對于“可油可電、無憂出行”的用車需求。

上汽大眾新能源汽車工廠
當前,上汽大眾正在堅定地推動電動化轉型,并聯合上汽和大眾雙方的資源,共同開發為中國市場打造的專屬新能源車型。“我們正在全力推進電動化戰略,并已制定明確的路線圖。大眾汽車集團將繼續提供頂尖技術及創新的移動出行解決方案”,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表示,“由此,大眾汽車及其強大的合作伙伴將進一步加速上汽大眾的轉型。我們正拓展純電動智能網聯汽車陣容,并著力在持續增長的插混車領域加速布局,為消費者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產品選擇。”
除了共同開發2款純電動車型,3款插混車型成為焦點之一,這也是上汽大眾不斷豐富產品序列,均衡布局油、電、混,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最新舉措。
“作為一家合資企業,我們不僅要利用德方優勢資源,更要基于中國用戶用車場景,打造滿足中國消費者需求的產品。”上汽大眾相關人士向記者透露,“這3款插混車型將基于全新電動化平臺、全新電子電氣架構打造。”
新合資時代 實力演繹轉型范本
合資企業在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過去及將來都是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主力軍。智電時代來臨之際,以上汽大眾為代表的合資車企要如何把握新機遇、應對新挑戰?
2024年5月20日上汽集團與奧迪汽車簽署合作協議,進一步強化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上汽大眾簽署系列合作協議的1個月前,同樣是在上海,上汽集團與奧迪簽訂合作協議,正式啟動上汽奧迪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智能數字平臺的聯合開發,全新智能數字平臺的生產基地也同步啟動更新換代,新車將于2025年下線。隨著此次多項合作開發協議的簽署,上汽大眾在新能源領域的產品布局、技術能力將更為完善,產品型譜已規劃到2030年后。
在自主和合資品牌份額此消彼長、競爭態勢日趨白熱化、格局正發生深刻變化的中國汽車市場,合資品牌轉型決心和效率將很大程度決定著未來的競爭力。而上汽大眾無疑是轉型力度最大、意愿最為迫切、行動最為堅決的合資車企之一,也為其他合資企業提供了轉型范本。
客觀而言,合資企業對于中國整個汽車產業鏈的健全、汽車消費市場的完善以及產業的健康發展貢獻卓著;同時也提供了數量可觀的就業崗位和稅收,為地方經濟做出了貢獻。中國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合資企業的貢獻,現在有一些輿論唱衰合資企業,既不理性,也不利于汽車行業的健康發展。
誠然,當前合資車企正面臨著空前的壓力和挑戰,但電動化、智能化的快速發展,同樣也為中國汽車市場以及植根在這里的合資企業,帶來了新動力、新活力以及嶄新的戰略機遇。融合雙方母公司的深厚經驗和先進技術,合資企業更應成為創新的主導力量。業內人士認為,中國汽車行業已經進入“新合資時代”,從最初的“拿來主義”到現在的“雙向奔赴”,中方企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此前大眾牽手小鵬、Stellantis入股零跑就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新一波合資合作浪潮中成為“技術輸出方”。
在“新四化”浪潮如火如荼的中國市場,上汽集團 “十年磨一劍”,研發累計投入近1500億元,手握2.6萬件有效專利,成功推出七大技術底座(包括純電、混動、氫能三大整車平臺,以及電池、電驅、超混系統和智能車全棧解決方案),為汽車產業轉型積極貢獻智慧。與大眾汽車集團一起,上汽集團將持續以技術賦能上汽大眾,在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也為全球汽車工業轉型發展貢獻中國力量,讓中國智造的影響力走向世界。
“卷”價格更“卷”價值
產品力始終擺在首位
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形容當前的中國車市,大家會異口同聲說出那個答案——“卷”。沒錯,“卷”已經成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新常態,各家車企“卷”到飛起,“價格戰”硝煙彌漫……
“卷”沒問題,但一味“卷”價格,或將帶來行業的無序競爭。客觀而言,汽車制造業是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汽車研發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和一定的研發周期。如果在研發中帶入這種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那么可能會犧牲產品可靠性驗證時間,甚至是產品的安全底線。
事實上,大部分業內人士并不反對“卷”價格,而是認為不能片面、過度,進而忽視甚至犧牲產品質量、服務體系、品牌價值的長遠發展。可以看到,現在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紛紛呼吁要“卷”品質、“卷”價值,而不是單純“卷”價格。
在上汽大眾看來,不管怎么“卷”,產品才是決定一切的基礎。

1984年10月10日上海大眾合營合同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簽署(黑白版)
40年前,上汽大眾的成立,描下了中國汽車產業在合資合作領域濃墨重彩的一筆。這40年來,從第一輛桑塔納,到朗逸、帕薩特、途觀家族,再到ID.家族系列新能源車型,上汽大眾幾代“國民車”不僅承載了一代代人刻骨銘心的記憶,更記錄了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40年后,上汽大眾重新出發、再度啟航,在新合資時代繼續為行業“打樣”,不變的是為中國用戶造車的初心、對中國市場的堅定信心,以及帶來更加優質的產品、更加美好的出行體驗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