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塞自貿協定7月1日生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塞爾維亞共和國政府自由貿易協定》于2023年10月17日簽署。目前中塞雙方均已完成各自國內核準程序,協定將于2024年7月1日正式生效。中塞自貿協定生效后,中塞雙方將分別對90%的稅目逐步相互取消關稅,其中,超過60%的稅目在協定生效當天立即取消關稅。雙方最終零關稅稅目的進口額比例都將達到95%左右。
二、外媒報歐洲20余家大型制造商致信馮德萊恩,要求加大對華氫能設備“補貼”審查力度
《金融時報》7月1日報道,包括西門子能源和蒂森克虜伯在內的歐洲二十多家大型制造商,當日致信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要求歐盟“增強”對華“補貼”的審查力度,遏制中國進口氫能設備對歐盟當地制造商的“沖擊”。報道說,根據咨詢公司BloombergNEF的數據,由于中國制造商的設備價格不到歐盟公司的一半,他們希望 "歐洲制造"的標準能夠保護本土工業。
三、歐盟擬對中國Temu、Shein等企業征進口稅
路透社7月3日援引《金融時報》報道,歐盟正在制定計劃,對從Temu、Shein和AliExpress等中國跨境電商購買的廉價商品征收關稅。報道稱,歐委會本月晚些時候將建議取消目前150歐元的免稅購買門檻。
四、歐委會正式發布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初裁結果
7月4日,歐委會正式發布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初裁結果并決定自7月5日起采取為期4個月的臨時反補貼措施。與6月12日歐委會的預披露相比,正式初裁的臨時反補貼稅率略微降低。其中比亞迪集團17.4%,吉利集團19.9%,上汽集團37.6%,充分合作但未被抽樣的出口生產商20.8%,不合作的出口生產商37.6%。最終調查裁決將在11月4日之前發布,如得出關于補貼和損害的肯定性調查結論,并且中歐雙方未能達成解決方案,歐盟將對華電動汽車實施為期5 年的最終反補貼措施。
五、歐盟27國就對華電動汽車初裁投票全部情況
據歐盟經貿法專業媒體MLEX17日獨家報道,歐盟27國對中國電動汽車臨時反補貼稅的書面反饋意見結果為:反對4國:塞浦路斯、匈牙利、馬耳他、斯洛伐克;贊成12國:比利時、保加利亞、丹麥、法國、意大利、拉脫維亞、立陶宛、荷蘭、波蘭、西班牙、捷克(未參與投票)、希臘(未參與投票);11個棄權。
六、白俄羅斯正式成為上合組織成員國
7月4日新華社快訊: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正式接收白俄羅斯為成員國。
七、歐委會:對自中國進口移動接入設備征收臨時反傾銷稅
歐盟公告11日消息顯示,將對原產中國的進口移動接入設備征收臨時反傾銷稅,稅前離岸凈價適用的臨時反傾銷稅率如下:湖南星邦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55.3%、捷爾杰(天津)設備有限公司23.6%、特雷克斯(常州)機械有限公司稅率14.3%、浙江鼎力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稅率31.3%,其他配合調查的公司稅率為28 %,所有其他公司稅率為55.3%。
八、歐對華綠色及數字產業又亮四盞“警示燈”:芯片、風電、5G、生物柴油
7月12日,歐方擬又對至少四個領域中企在歐發展亮起“警示燈”,梳理如下:第一、外媒報歐委會正收集中國傳統芯片行業在歐產能建設、補貼等情況;第二、媒體報歐委會將在德提供風力渦機業務的明陽智能納入FSR調查范圍;第三、德國泛化網絡安全概念,宣布將在2029年前完全移除華為、中興等中企在德5G網絡通信企業組件;第四、在歐洲本土生物柴油相關協會推動下,歐方對華生物柴油反傾銷調查已箭在弦上。
九、上半年中國對俄乘用車出口額增長35.4%
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國對俄出口乘用車出口額增長35.4%,達62億美元。對俄出口卡車總額13億美元,下降23.9%;汽車零配件出口額增長18.3%,接近12億美元。6月單月,中國對俄汽車零部件出口額達到創紀錄的2.342億美元。
十、歐盟企業集體抵制歐委會擬審查企業對華投資方案的計劃
南華早報7月29日報道,歐盟企業和政府集體反對歐盟擬審查相關企業對華投資方案的計劃,對方案的可行性表示懷疑。該方案由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于去年3月宣布,并在今年1月的《歐洲經濟安全一攬子計劃》(ESS)進行了補充。該方案建議對半導體、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和量子計算四個高科技領域的投資進行篩查。
據稱,歐盟27個成員國中只有立陶宛表示完全支持歐盟審查對外投資的計劃,而立陶宛也是歐盟中對華態度最鷹派的國家。報道說,一些國家認為沒有必要制定一項可能會造成行政負擔的工具,并且歐盟在中國這些領域的投資較低。巴黎智庫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IFRI)最近的一份報告聲稱,歐洲在中國四個領域的投資“非常有限”,在2019年至2023年期間“每年僅占全部資本的2%至4%”。
十一、中國電動汽車歐盟市場占有率6月升至11%
《衛報》報道,中國電動汽車6月在歐洲市場占有率上升至11%,主要原因是買家想爭取在7月歐盟對進口電動汽車征收的關稅生效前購買。數據顯示,包括英國在內,6月份約有2.3萬輛電池電動汽車登記注冊,比上月增長72%。根據Dataforce的數據分析,中國國有企業上汽集團(英國名爵品牌的母公司)是增幅最大的企業。據我國海關數據顯示,按價值計算,歐盟和英國在今年上半年占據了中國電動汽車出口總量的近一半。
十二、俄羅斯電動汽車Atom擬在中國本土化生產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7月24日電 據俄羅斯直接投資基金新聞處消息,俄羅斯未來的電動汽車Atom可能在中國本地化生產。據俄羅斯直接投資基金新聞處消息,俄羅斯直接投資基金和“卡瑪”股份公司(俄羅斯電動汽車Atom的開發商)已同意吸引中國跨國公司軒轅集團參與該項目。
雙方的合作為在中國市場推廣Atom電動汽車提供了可能性,并為在哈爾濱本地化生產Atom尋找工業用地和設施。雙方還計劃在中國建立聯合研發中心。Atom是在國內首個電動汽車平臺上生產的,百公里加速僅需7秒。預計續航里程為500公里。Atom的設計由意大利設計局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