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趕制訂單。
“新年好!大家快去食堂吃飯。”正是換班時間,上完夜班的工人魚貫而出,公司總經理吳多兵一邊連聲招呼著,一邊向小布解釋道,“今天是我們公司農歷新年開工的第二天,我們2025年接到了20多億元的訂單,所以春節需要不少人堅守崗位。”
Q:小小齒輪“轉動”如此大規模的訂單,秘訣何在?
A:“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瞄準了新賽道,不斷進行科技創新,叩開了新市場的大門。”吳多兵說。
勇闖新賽道

吳多兵(左)和線長探討生產細節。
2019年,歐洲汽車巨頭斯特蘭蒂斯為即將啟動的新能源汽車齒輪項目廣發“英雄帖”,但合作條件頗為嚴苛:供應商需自行承擔3000多萬元的開發費用和項目風險,且開發周期長達4年。許多企業選擇了觀望。彼時,名不見經傳的巨躍年利潤僅1000多萬元,卻敢全力一搏,成為首家簽署這份挑戰性協議的企業。
“熬過4年聯合攻關,2023年5月,這款定制版新能源高速齒輪迎來量產,轉速達到每分鐘1.6萬至2萬轉,兼顧效率、噪聲、強度、壽命等要素,達到全球頂級水平。”吳多兵告訴小布,憑借這一拳頭產品,巨躍還獲得6家世界500強企業的青睞,拿下多個大單,2024年產值比上一年翻了一番有余。一個“敢”字,讓巨躍魚躍龍門,從排不進行業前十,躍至行業前列。
追求高品質
“不過,這都是老皇歷了,新故事每天都在發生。”吳多兵話頭一轉,“去年,我們研發了300多種新產品,八九成是高精度齒輪,有一半在今年量產。走,跟我去車間看看。”

樣品間里擺滿了齒輪產品。
邁入廠區,只見簇新的機床鱗次櫛比,搬運機器人穿梭往復,機械聲并不嘈雜,基本實現了自動化生產作業。在801磨齒生產線,1993年出生的重慶小伙凌強正將磨齒加工后的齒輪取下來,用千分尺測量齒輪直徑。他指著千分尺上的數字說:“這個齒輪的跨棒距是358.878毫米,這批產品要求高,得逐個檢驗,誤差在3—4絲之間,才算合格。”
吳多兵也停下腳步,指著凌強在擺弄的圓形“鐵疙瘩”向小布介紹:“這就是我們的重點新項目——商用車新能源系列軸齒之一。相比乘用車的軸齒,它的結構更復雜,技術含量更高,一套價值上萬元。”他語氣自豪,滿懷憧憬。
新春趕訂單

工人趕制訂單。
小布隨口問起新春加班伙食,凌強脫口而出:“食堂一日三餐免費吃,雞鴨魚肉,都是硬菜!除夕還特意為我們準備了餃子和湯圓,很貼心。”他在巨躍工作已經3年,這個春節和妻子一起留在了溫嶺。“很多人拖家帶口過來,有的村有十幾號人在這邊上班,這何嘗不是一種團圓?”問起新年福利,凌強笑了起來,除了正常的加班工資,公司還提供每天400元補貼和春節返崗1000元紅包等福利。
離開車間,恰好到倉庫,只見門口堆滿了打包得方方正正的零部件,不遠處停著一輛12米長的大貨車,工人們正在忙著裝車。“目前一天產能約7萬件,當天生產,當天發貨。為了應對繁忙的生產,產能還要擴張。帶你到新廠房看看。”吳多兵招呼小布跟上。
擴建提產
新廠房距離總部約15分鐘車程,總面積近2萬平方米,只見電子束焊接等生產線已投產,工人正對新到的設備進行調試。吳多兵指著大片空地說:“還有300多臺新設備將陸續進廠。去年,公司投入2億多元資金進行車間改造和設備升級。與之配套,計劃再招1000名工人,正月初六就正式開始招。”
離開前,吳多兵拉著生產組長老姜的手,叮囑道:“質量看好了,安全一定要守住,我們爭取在三四月份將新廠房填滿,產能又能增加三分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