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配用品行業面臨洗牌 流通渠道是成敗關鍵
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16日訊(記者欒寅征) 為了迎接中國汽車工業成立60周年,近日由中國汽車行業品牌推展委員會主辦、中國汽車汽配用品行業聯合會、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等行業組織支持的“中國汽車行業品牌之星”系列活動圖鑒啟動儀式在遼寧丹東舉行。
按照不久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產銷首次實現半年突破千萬輛的成績。在慶祝60年來取得各種成績的同時,整車廠和零部件供應商的關系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行業深度洗牌進入了倒計時。參會嘉賓認為流通渠道環節過多、以及由此導致的高成本成為了限制行業整體發展的瓶頸。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王以銘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王以銘以曾經日本車在美國市場的情形舉例:當時出口到美國的日本車售價,甚至低于在日本本土。就是因為美國汽車市場流通成本低、流通環節也相對較少。
而現在中國的物流成本是全世界最高的幾個國家之一。流通環節多、成本過高。他認為由于過去中國汽車產銷規模有限,傳統的流通和銷售模式仍然可以支撐,但隨著規模的迅速攀升,互聯網等技術的出現,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成為了市場的迫切需求。

中國汽車汽配用品行業聯合會專職副會長兼秘書長喬永鋒
對此,中國汽車汽配用品行業聯合會專職副會長兼秘書長喬永鋒表示認同。“國外的整車開發和零部件同步率達到90%,通過零部件的創新帶動整車發展,國內剛好相反,整車廠建好后,再搭建零部件配套,用誰不用誰全看整車廠的臉色。”在這樣的背景下,他認為中國汽配用品渠道將會發生明顯的變革。
據了解,目前國內銷售整車的經銷商有7萬多家,4S店1.8萬家,每年增加1200家。零部件生產企業8萬家以上,銷售汽車配件用品的達到50萬家,維修廠35萬家。龐大的市場規模也帶來了混亂的市場格局和不對稱的市場信息。
導致這一現狀的原因,王以銘認為中國汽車行業受到的行政干預過多,導致競爭不夠完全。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很多小企業能夠長期存在。

中福瑞達(北京)安全防護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喬森
由于各地地方保護主義嚴重,不僅在全國范圍進行連鎖非常困難,中福瑞達(北京)安全防護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喬森認為,這樣的壟斷體系也將更多先進的技術和產品擋在了門外。
據喬森介紹,很多零部件供應商在和整車廠接觸中,自主品牌、合資品牌都是冷面孔,在他們看來技術先進未必能推動銷量,更青睞營銷策劃帶來的利潤。但是在和阿斯頓馬丁等豪華品牌接觸時,對方表示有極大的興趣,不過由于這些品牌的產品規模十分有限,供應商雖然能夠得到配套認可,但高昂的成本卻難以承受。
在后裝市場,情況變得更加糟糕。不僅同樣的產品在4S店的價格要高出外界多倍,而在汽配城,假冒偽劣又以低廉的價格,打著其他企業的品牌充斥著市場。信息的不對稱導致消費者的利益經常得不到保障。不少與會嘉賓認為以上問題解決的關鍵就在于流通環節能否徹底打通。
“這是一段比較長而且痛苦的過程。” 王以銘強調,可以在一定的時期采取保護措施,但單純將競爭對手排斥在外,自己實力能否得到提升更加關鍵。保護政策并非長久之計,他建議樹立透明直接的流通渠道,才能更加符合未來市場發展的實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