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9時,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這一天,所有的中國汽車人都在關心,政府工作報告會給我國汽車產業未來的發展提出哪些新要求,帶來哪些新福利,又指明哪些新方向?
令人欣喜的是,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及汽車產業發展的內容“干貨滿滿”,不僅面廣,而且具體到位。在中國汽車蓄力新發展階段,尤為振奮人心。
■中國汽車開啟“品質革命”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快制造強國建設,新能源汽車與集成電路、第五代移動通信等被明確提及,并要求“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 對汽車人而言,“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這句話可謂直接說出了心聲。對中國汽車產業而言,由汽車大國走向汽車強國,其關鍵就在于產品品質的提升,提升到與歐美日等汽車強國一較高下的水準,并成為“中國制造”的名片。
如何干好這一場中國汽車的品質革命?來自汽車產業的兩會代表、委員紛紛把目光鎖定在新能源汽車產業與智能網聯汽車上,謀求打贏新一代汽車的品質之戰。
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建議,制定“新能源汽車產業促進法”,優化政策規劃實施、安全性管理、標準化建設和技術合作,突破動力電池技術。
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認為,發展智能網聯汽車不僅是解決交通安全、道路擁堵、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等問題的重要手段,更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成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因此,需要加強統籌管理,完善相關法規,建立準入門檻。
■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放活
進一步放活體制機制,是政府工作報告提及的一大重點內容。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進國資國企改革;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等改革試點,賦予更多自主權;繼續推進國有企業優化重組和央企股份制改革;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
我國國有汽車企業的改革正當時,不得不承認,在此前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有汽車企業的發展成就多少有些被吉利、長城等民營汽車企業搶了風頭,業界對國有汽車企業的體制機制改革也抱有相當大的期待。中國汽車產業的強國之路,國有企業重任在肩。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董事長徐留平表示,一汽內部的改革呼聲非常強烈。“我們在加快一汽集團內部的三項制度改革,內部叫做‘四能’,即領導干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薪酬能高能低,機構能增能減。我們通過這‘四能’的改革,能夠達到‘四力’,即動力、活力、壓力及能力,我們能夠增強動力,激發活力,傳遞壓力和賦予能力。”
政府工作報告還明確提出,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全面落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增強企業家信心,讓民營企業在市場經濟浪潮中盡顯身手。
中國汽車產業對優秀的企業家無疑是渴求的,一個優秀的企業家,可以挽狂瀾于既倒,也可以在風云變幻的市場中及時調整企業的發展戰略。
放活體制機制,還涉及到簡政減稅減費,報告提出,繼續抓好“三去一降一補”,大力簡政減稅減費,重點降低制造業、交通運輸等行業稅率。對于投入巨大的汽車企業而言,減稅減費尤為重要,特別是創新領域,需要得到扶持。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建議,應在補貼政策退出前,盡快研究出臺對動力電池相關企業的財稅扶持政策。
■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來越大。對中國汽車產業而言,更是如此,不僅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 報告提出,全面放開一般制造業,擴大電信、醫療、教育、養老、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開放。下調汽車、部分日用消費品等進口關稅。
一直以來,我國汽車產業受到合資股比、進口關稅等政策的保護,這是由當時的基本國情決定的,然而今非昔比,如今的中國汽車產業更加強大自信,合資股比的有序放開、進口關稅的進一步下調已經是大勢所趨。
中國汽車企業將面臨更加直接、更加激烈的競爭,誠如全國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所說,在變革的大背景下,未來世界傳統汽車行業只有2~3家企業能活下來,屆時誰能占領技術制高點,誰就是最后的勝利者。
此外,“走出去”也是中國汽車企業做強自己的必由之路。報告提出,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擴大國際產能合作,帶動“中國制造”和“中國服務”“走出去”。在“走出去”方面,吉利已經給中國汽車產業樹立了榜樣,通過一系列的收購、入股等操作,吉利正在成長為一家世界汽車企業,而廣汽、奇瑞等也在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開放自己的大門,放競爭對手進來;打開別國的大門,展示自己的實力。一進一出之間,考驗的更是企業的硬實力。誠如李書福所說:“全球汽車行業面臨巨大變革,有變革就有機會,機會巨大,挑戰也是巨大的。如何抓住機遇?必須要協同發展,共同占領技術制高點,尤其是在數字技術、線上技術取得主動權。”
令人欣喜的是,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及汽車產業發展的內容“干貨滿滿”,不僅面廣,而且具體到位。在中國汽車蓄力新發展階段,尤為振奮人心。
■中國汽車開啟“品質革命”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快制造強國建設,新能源汽車與集成電路、第五代移動通信等被明確提及,并要求“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 對汽車人而言,“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這句話可謂直接說出了心聲。對中國汽車產業而言,由汽車大國走向汽車強國,其關鍵就在于產品品質的提升,提升到與歐美日等汽車強國一較高下的水準,并成為“中國制造”的名片。
如何干好這一場中國汽車的品質革命?來自汽車產業的兩會代表、委員紛紛把目光鎖定在新能源汽車產業與智能網聯汽車上,謀求打贏新一代汽車的品質之戰。
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建議,制定“新能源汽車產業促進法”,優化政策規劃實施、安全性管理、標準化建設和技術合作,突破動力電池技術。
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認為,發展智能網聯汽車不僅是解決交通安全、道路擁堵、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等問題的重要手段,更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成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因此,需要加強統籌管理,完善相關法規,建立準入門檻。
■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放活
進一步放活體制機制,是政府工作報告提及的一大重點內容。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進國資國企改革;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等改革試點,賦予更多自主權;繼續推進國有企業優化重組和央企股份制改革;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
我國國有汽車企業的改革正當時,不得不承認,在此前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有汽車企業的發展成就多少有些被吉利、長城等民營汽車企業搶了風頭,業界對國有汽車企業的體制機制改革也抱有相當大的期待。中國汽車產業的強國之路,國有企業重任在肩。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董事長徐留平表示,一汽內部的改革呼聲非常強烈。“我們在加快一汽集團內部的三項制度改革,內部叫做‘四能’,即領導干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薪酬能高能低,機構能增能減。我們通過這‘四能’的改革,能夠達到‘四力’,即動力、活力、壓力及能力,我們能夠增強動力,激發活力,傳遞壓力和賦予能力。”
政府工作報告還明確提出,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全面落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增強企業家信心,讓民營企業在市場經濟浪潮中盡顯身手。
中國汽車產業對優秀的企業家無疑是渴求的,一個優秀的企業家,可以挽狂瀾于既倒,也可以在風云變幻的市場中及時調整企業的發展戰略。
放活體制機制,還涉及到簡政減稅減費,報告提出,繼續抓好“三去一降一補”,大力簡政減稅減費,重點降低制造業、交通運輸等行業稅率。對于投入巨大的汽車企業而言,減稅減費尤為重要,特別是創新領域,需要得到扶持。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建議,應在補貼政策退出前,盡快研究出臺對動力電池相關企業的財稅扶持政策。
■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來越大。對中國汽車產業而言,更是如此,不僅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 報告提出,全面放開一般制造業,擴大電信、醫療、教育、養老、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開放。下調汽車、部分日用消費品等進口關稅。
一直以來,我國汽車產業受到合資股比、進口關稅等政策的保護,這是由當時的基本國情決定的,然而今非昔比,如今的中國汽車產業更加強大自信,合資股比的有序放開、進口關稅的進一步下調已經是大勢所趨。
中國汽車企業將面臨更加直接、更加激烈的競爭,誠如全國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所說,在變革的大背景下,未來世界傳統汽車行業只有2~3家企業能活下來,屆時誰能占領技術制高點,誰就是最后的勝利者。
此外,“走出去”也是中國汽車企業做強自己的必由之路。報告提出,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擴大國際產能合作,帶動“中國制造”和“中國服務”“走出去”。在“走出去”方面,吉利已經給中國汽車產業樹立了榜樣,通過一系列的收購、入股等操作,吉利正在成長為一家世界汽車企業,而廣汽、奇瑞等也在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開放自己的大門,放競爭對手進來;打開別國的大門,展示自己的實力。一進一出之間,考驗的更是企業的硬實力。誠如李書福所說:“全球汽車行業面臨巨大變革,有變革就有機會,機會巨大,挑戰也是巨大的。如何抓住機遇?必須要協同發展,共同占領技術制高點,尤其是在數字技術、線上技術取得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