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精特新”工作呈現兩類優秀集群地區
受國內外復雜形勢影響,中小企業經營發展遇到了嚴峻的困難挑戰,“危”和“機”同生并存,真正有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在當前階段迎來了擺脫“內卷”轉型升級的良機,這也正是“專精特新”工作的良機。截至目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公布了3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公示企業數量達到4922個,從各省上榜企業情況可以劃分為兩種優勢地區類型。
絕對數量優勢型:“專精特新”集群效應明顯。從擁有“專精特新”企業的數量看,排名靠前的省份為:浙江省475家,廣東省433家,山東省368家,江蘇省289家,北京市264家,上海市262家,湖南省241家,安徽省235家,福建省227家,遼寧省212家。前5名占比為37.2%,前10名占比為61.1%,由此可以看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分布集中度高,經濟發達省份的數量優勢突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排序大體上與經濟總量排序一致。在這些擁有龐大數量“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省份,企業同時呈現出沿產業鏈分布和多領域開花的特點,產業集群產生了良好的有機反應,提升了當地產業鏈的整體實力。
相對數量優勢型:“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優于經濟發展水平。一些省份“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占比高于其經濟總量占比,說明這些省份“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情況優于經濟發展情況。“專精特新”企業占比/經濟總量占比大于1的省份共15個,這個比值排序靠前的省份為:天津市1.96,寧夏回族自治區1.95,遼寧省1.74,浙江省1.52,北京市1.51,上海市1.40,山西省1.32,安徽省1.25,江西省1.21,河北省1.20。由此可知,浙江省、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遼寧省屬于兼具絕對和相對數量優勢的省份,而天津市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盡管在企業絕對數上不占據優勢,但相對數量優勢十分突出。此外,山西省、江西省、河北省也具有相對數量優勢。經濟體量大的省份相對更容易在更復雜完善的產業環境下,孕育培養出更多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而企業占比遠超經濟總量占比則意味著這些省份很可能尋找到了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秘笈訣竅。
“專精特新”優秀集群地區五大政策舉措
從上述“專精特新”工作優秀地區所采取的政策舉措中可以總結出如下五個方面的支持經驗。
構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梯次培育體系。中小企業點多面廣、成長變化速度快,構建梯度培育體系,有利于按照中小企業成長特性科學施策。一是按行政級別劃分培育庫,調動不同行政級別的資源和力量為企業提供接力支持。例如,浙江省構建了省市縣三級聯動的“雛鷹行動”企業培育庫,開展分類、精準指導和服務,并進行動態跟蹤和監測。二是按企業發展階段劃分培育庫,尊重企業發展規律精準助推。例如,山西省的培育結構分為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培育入庫企業、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認定企業和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四級。寧夏回族自治區則分為入庫培優、示范引領、“小巨人”企業三個梯度,兩地均發布了精細的晉級條件和針對性支持政策。
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全面精準公共服務。“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對公共服務的種類、效率和能力的需求與一般中小企業有所不同,量身定制的專屬服務能夠更加有效地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一是建立企業成長檔案。例如,北京市為保障中小企業稅費政策福利直達快享、應享盡享,建立了企業成長檔案,開展一戶一檔、一戶一策輔導培訓。二是推出憑“券”兌換公共服務的創新模式。例如,江蘇省推出信息化券和創新券,北京市推出“專精特新”服務券,通過“發券”形式能夠實現公共服務與中小企業的精準對接,同時專券專用可以擴大服務使用規模、降低服務成本。三是依靠三類主體建立精準服務保障機制,山西省是“依靠干部”,建立省、市、縣三級入企幫扶工作制度,班子成員和各處室均要明確定點幫扶對象,建立入企服務檔案和入企服務責任清單。江蘇省是“依靠協會”,依托省中小企業協會,建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家俱樂部,開展“專精特新”發展咨詢診斷。浙江省是“依靠專家”,組織一批熟悉政策、精通企業管理的在職或退休企業家、專業技術人員等組成的專家志愿服務團隊,開展針對性服務工作。

開發適合“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金融工具和融資平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相比于傳統企業,在資金需求的規模、類型和風險承受能力等方面均有不同,更需要各地結合實際提供特色金融支持。一是股權與資本市場支持,江蘇省和安徽省均提出每年組織一批中小企業在地方交易所“專精特新板”掛牌上市。浙江省通過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大賽搭建中小微企業投融資平臺,每年推動500家“專精特新”培育企業與股權投資機構成功對接。山東省通過階段性持股、適時退出的方式,以財政資金進行股權投資,重點用于上市過程中產生的券商、律師等中介機構服務費用支出。二是保險與融資租賃支持,北京市鼓勵保險公司加強產品創新,為重大技術創新產品的首制首購首用,提供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保險服務。安徽省采取補貼等方式,對融資期限3年期及以上業務,按照融資規模8%的比例對融資租賃中小企業進行補貼。三是信貸與信用支持,浙江省建設小微企業貸款服務平臺,提升貸款透明度和時效性,開展服務排行評價。同時,每年對萬家“專精特新”培育企業開展信用評級服務,加強信用評級結果應用,支持商業銀行根據信用評級等級確定信貸準入、信貸額度及利率水平。
通過共性技術賦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是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的重要力量,通過共性技術平臺賦能,能夠加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技術發展迭代。一是云平臺算力共享,北京市推動高質量場景建設和智算平臺算力向企業開放。浙江省推動省內工業云和工業大數據平臺向中小微企業開放平臺入口、數據信息、計算能力等資源,實現軟件與服務、設計與制造、關鍵技術與標準的開放共享。二是專業設備和能力共享,山西省優選創新服務機構組建重點行業服務聯盟(平臺),開放研發試驗檢驗設施設備,提供專精技術幫助研發產品,并通過“需求卡”,建立企業與服務聯盟(平臺)的精準對接。
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騰挪集群建設空間。空間集聚有利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抱團發展,集聚區的空間和用地問題是政府政策的重要著力點。一是打造示范基地為企業提供優渥環境。廣東省培育各類創業基地、開發區(合作區)等示范基地,匯聚各類創業創新服務資源,為入駐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創業輔導、投融資等服務,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理想創業空間。二是就地挖潛提高土地利用率。浙江省鼓勵中小微企業通過加層或翻建改建廠房,開展“零增地技術改造”,提高存量土地的利用率。三是開展產業集群帶動扶持。安徽省支持產業集群專業鎮建設協作配套示范基地,鼓勵產業集群專業鎮龍頭企業加大對產業鏈上中小企業的帶動扶持。北京市圍繞主導產業方向和企業發展需求打造“專精特新”特色園區,支持將老舊廠房等存量產業空間改造為企業研發或生產用房并提供固定資產投資補助或貼息支持。
《暫行辦法》為集群建設增添新動能
圍繞產業升級和集群治理確定重點工作。《暫行辦法》要求各級中小企業主管部門開展集群培育工作的重點是:提升集群主導產業優勢、激發集群創新活力、推進集群數字化升級、加快集群綠色低碳轉型、深化集群開放合作、提升集群治理和服務能力。同時要求各地制定和完善本地區集群發展規劃和專項扶持政策,通過各類產業、財政、要素政策,加強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集群發展的支持,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集群建設必須突出主導產業,突出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既要符合產業高質量發展、數字化綠色化變革的大趨勢,也要注重與境外產業資源對接連通,開放發展。從“專精特新”優秀集群地區實踐經驗看,在集群治理和服務能力上地方政府有大量創新性工作可以開展,優秀的產業治理和服務能力,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
“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認定為產業和企業發展帶來新機遇。《暫行辦法》設定了“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稱號并設定了具體的認定程序,要求認定工作秉持公開透明、以評促建、持續提升、動態調整等原則,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在省級中小企業主管部門推薦基礎上,擇優形成集群名單。在“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稱號申請認定的過程中,地方主管部門可以進一步研究、規劃、確定本地“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集群發展方向和特色,可以聯合本地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共同研討產業鏈協同發展、打造集群特色的思路和路徑,凝聚發展共識,并建立新的產業連接,營造更加理想的產業發展環境。同時,“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稱號有效期為3年,實行動態管理,能夠有效督促推動地方持續保障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集群的支持力度,不斷激發政策創新,保持特色集群稱號的含金量。
集群建設政策建議
精準的集群公共服務是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助推器,要加強適合集群特色的公共服務能力和傳送機制建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優秀集群地區普遍重視建設有針對性的公共服務體系,并不斷創新服務對接送達機制,優質的公共服務能夠有效解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共性和個性問題,提升企業創新發展質量。建議推廣“專精特新”工作優秀地區工作經驗,鼓勵各地充分用好干部、協會和專家3類人才力量,建設制度化的政策送達、服務送達機制,借鑒《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辦實事清單》政策風格,出臺并不斷動態調整“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公共服務清單。探索推動集群建設地區“服務券”“創新券”等公共服務兌換方式互認互通,進一步提升優質公共服務資源的觸達范圍和服務能力。
“耐心”資本是孵化“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重要力量,要加強對特色集群產業長期的金融支持機制。從各地實踐經驗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往往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和投資回報,既能為行業發展提供新的動能,又能為金融部門提供比較理想的收益。以政府和行業共同選拔出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為支持對象,能夠比較有效地解決金融機構難以有效判斷中小企業發展前景以及預期風險的難題,因此“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產融結合非常重要的著力點和突破口。下一步,一方面集群地區要進一步加強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合作,發揮多元化、多層次金融體系功能作用,將政策工具創新與金融工具創新更好結合,形成面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長期穩定投入機制。另一方面要從標準體系、信息共享、平臺建設等方面完善產融合作基礎,促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相互助力。
共性技術賦能是集群地區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新戰場,要從技術供需兩側共同加強支持效果。云計算平臺、大數據平臺以及高端試驗檢測設備等已經成為重要的創新基礎設施,這些基礎硬件設施加上關鍵技術與標準的開放共享,能夠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突破“卡脖子”技術、完成協同攻關奠定良好的技術力量基礎。建議集群地區一方面繼續加強創新基礎設施和相關技術標準建設,重點面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放共享,并制定技術賦能評價指標,評估共性技術開放共享創造的價值收益。另一方面要加強技術需求側支持,通過建設技術儲備庫和應用市場等方式,利用政府和市場兩種力量,加強“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技術和產品的應用,加速企業創新反饋迭代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