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從汽車產業重構的內涵,能源革命與智能網聯革命的影響,產業重構期的挑戰與機遇等幾個方面,解讀世界汽車巨頭為什么感到焦慮,以及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機會何在。
汽車產業進入全面變革的特殊時期
當前,汽車產業進入全面變革的特殊時期,這既帶來了空前的機遇,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對于汽車企業而言,一方面從外部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將使汽車的內涵得以擴展,麥肯錫預測影響未來的10大技術中,有7項與汽車直接相關,2項間接相關,只有1項基因技術目前看來沒有相關度,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3D打印都已進入汽車領域,汽車產業必將隨之發生重大變革;另一面從內部看,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約束日益凸顯,如能耗、污染、擁堵和行車安全等,這也倒逼汽車產業必須轉型升級,才能繼續更好地服務于人類。
應該說,本輪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是全方位的。第一,產品形態重新定義:即新能源+智能網聯。第二,制造體系升級:大規模定制化的智能制造體系,將是智能工廠+智能物流+智能服務的集合體。第三,全面創新:產業趨向生態化,這是技術+產品+體驗+商業模式+應用場景的多維革新與重構。第四,產業生態重塑:包括汽車+互聯網、價值鏈轉移、產業升級,等等。
三大革命驅動汽車產業重構,汽車文明重新定義
當前,汽車產業正在經歷能源革命、互聯革命和智能革命,這三大革命將引發汽車文明的重新定義。
1、能源革命,這意味著三電(電池、電機、電控)成為新的核心技術,并需要構建加油站以外的新的基礎設施(充電站、甚至加氫站);更一進步,電動汽車產品將集移動、儲能和供能于一身,成為未來能源互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受能源革命影響,將催生與傳統動力汽車產業鏈并行的全新產業鏈。
2、互聯革命與智能革命,互聯與智能密不可分,兩者相輔相成、相為促進。由此,云、管、端和智能等技術將成為新的核心技術;全新的智能制造體系成為可能,企業之間直接互動的B2B模式以及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直接互動的c2B模式都將大行其道,這其實正是德國“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同時,眾包眾籌、硬軟分離的全新開發模式將逐步形成;汽車使用模式也面臨重大變化,汽車共享和自動駕駛將全面改變汽車社會生態;此外,金融、保險等汽車維護模式也將更新;包括道路和交通環境在內的基礎設施面臨新的建設與全面升級。這一系列變化最終將產生新的汽車產品和出行生態圈,汽車產業將因此漸趨無邊界。
需要強調的是,互聯革命與智能革命除了彼此互為依托之外,還對能源革命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兩者共同為新能源插上了雙翼。例如新能源汽車可以減少碳排放,同時也可以節省石油消耗。但是有了互聯和智能之后,新能源汽車可以控制得更為精準、運行得更為經濟,從而更好低實現低碳和節能。

能源革命主要是技術問題,智能網聯革命則是生態問題
由于能源革命,昔日作為企業優勢的傳統發動機,未來將逐漸成為企業轉型發展的沉淀成本,盡管這將是一個此消彼長的漸進過程,但傳統車企無法像新入車企那樣只專注于新能源汽車卻是事實。這就導致了傳統車企的“糾結”,到底投不投電池?投多少?怎么投?如果不投,就會失控;只投到系統層面,可能還是不受控;而如果投單體,就變成電池廠了,又恐怕力不從心。決策的關鍵在于,動力電池的潛力有多大、發展的時間表又是怎樣。所以這更多的還是一個新技術的問題。而智能網聯革命則涉及到方方面面,車聯網、自動駕駛、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必不可少,新型基礎設施、智能交通、智慧城市與智能網聯汽車相互交織,傳感器、攝像頭、控制邏輯、優化算法也至關重要。特別是“跨界成為常態、融合成為必然”,除了傳統OEM和零部件供應商之外,IT公司、科技公司、新商業模式公司、運營公司以及基礎建設等都將成為未來汽車產業的一部分。和此前垂直線型的產業價值鏈不同,這是交叉網狀的出行生態圈。現在不僅UBER、滴滴成為了汽車公司,Google、BAT也要以不同形式進軍汽車領域,還有一大批新入造車企業,產業正在變得沒有邊界。
產業無邊界,但企業經營不能無邊界
原來汽車產業的核心毫無疑問就是OEM,但是未來產業的核心究竟在哪里,會更接近哪類公司,以及半徑到底有多大,都還是未知數。顯然,如果企業經營的半徑太小,很可能無法覆蓋未來的核心業務領域;而如果半徑太大,又會造成企業精力分散、難以聚焦。畢竟汽車產業可以無邊界,但是企業的經營卻必須有邊界。糾結就在于企業很難決策,到底主營業務應該是什么?外部資源要控制多少?如何控制?又如何合作?盡管新形勢下企業適當放寬經營范圍勢在必行,但仍然需要有所聚焦。如果說,過去的傳統汽車價值鏈是二維正態分布的平面,企業將精力聚焦于核心業務即可;那么未來的全新出行生態圈卻是三維正態分布的立方體,企業的聚集區間將更為廣泛,而且僅從某一個斷面上來看也需要更大的覆蓋面積。
那么,傳統車企的核心競爭力是否依舊?一般來說,傳統車企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整車制造、核心技術(發動機、變速器)、品牌等方面,而這些優勢確實都在下降:電動車對輕量化有不同訴求,并將帶來新材料和新工藝,從而使整車制造技術發生改變;電池、電機將直接取代傳統動力總成;而汽車共享的推廣則將使品牌的差異漸趨弱化,并且未來汽車品牌的內涵還將具有移動出行服務等全新內涵。因此,未來車企的核心競爭力將是三電+信息(互聯、大數據、云平臺)+智能,只掌握造好車的能力已經遠遠不夠了。最終有效的整合是成功的關鍵,未來的贏家一定是最有效的組合集成者,汽車產業的“BAT”——產業平臺公司將應運而生。
關鍵在于此消彼長,交替何時到來
產業平臺公司當然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逐步整合不斷完善才能最終形成。在具體路徑上,我認為首先將是一些企業匯聚自身資源,打造內部“小”平臺;等到條件成熟,若干企業將展開緊密合作,形成聯合的“中”平臺;最后人類進入智能時代,聯合平臺進一步匯聚合并而成產業大平臺,所有共性的資源、數據和管理等都在這個“大”平臺上應用。在產業大平臺上,企業各有分工,包括平臺的管理者、維護者、使用者,從而充分實現機器與機器(M2M)之間、人與機器之間(P2M)的實時高效互動,大規模個性化生產成為現實,這也是萬物互聯時代汽車產業的競爭力所在。
展望未來,產業重構的大方向是明晰的,但是具體路徑和時間節點卻尚在變化和未定之中。對于企業來說,最大的挑戰就在于對時間的判斷,這也是企業制定發展戰略和做出投資決策的難點所在——過早投入很可能會成為行業的“先烈”,投入太晚又可能趕不上“末班車”,導致全盤落后,所有的決定實際上都取決于此消彼長的交替時刻究竟何時到來。相比之下,新能源是動力電池的時間函數,智能網聯則是多個維度變量的時間函數,兩者交織在一起,又增加了新的變數,考驗企業家的遠見卓識。這也是讓世界汽車巨頭們真正感到焦慮的原因所在。
三大革命帶來六大革命性變化
汽車產業的三大革命將帶來六大革命性變化:第一,未來汽車不是簡單的移動工具,而是一種交通服務。第二,未來汽車將是可移動的智能終端,而非現在的信息孤島。第三,未來汽車將是可移動的能源,而非簡單的耗能機械。第四,汽車制造將向汽車智造升級,分布式資源共同產業平臺互聯聯接而成一個整體。第五,人駕駛汽車將向車輛自動駕駛轉變,從而徹底改變汽車的使用模式和人群。第六,汽車擁有使用將變為共享使用,從而催生“輕擁有、重使用”的新型汽車文化。
由于這六大革命性變化,汽車產業將進入全面重構期,其帶來的機遇是空前的,包括新能源:電池、電機、電控,新材料,新工藝等;智能網聯: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傳統技術電控升級等;自動駕駛:傳感(攝像頭、雷達),控制,執行等;基礎設施:充電網絡,道路環境數字化建設等;汽車制造:物聯網,3D打印,機器人,新裝備,新材料,新工藝等??梢哉f,在產業重構期,機會無處不在,一切都需要再認識,再出發!
汽車產業重構的腳步不會停止
目前有部分互聯網企業的造車計劃遇到困難或者有所調整,這是它們對汽車認識逐步加深的過程,也和資本市場趨冷有很大的關系。但是,汽車產業重構的步伐不會因此止步,其原因在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引發全球制造業格局重塑的整體趨勢沒有改變;解決能源、環境、安全、擁堵等重大汽車社會問題的根本需求沒有改變;能源革命和智能網聯革命的核心驅動力沒有改變;消費者需求的不斷升級沒有改變。
正因如此,汽車產業、企業、產品、技術以及汽車社會、乃至整個汽車文明都在被重新定義。這種大勢不可避免,這個方向毋需猶疑!
新時期中國自主品牌的歷史機遇
新時期中國自主品牌車企將迎來歷史性的戰略機遇,對此,我概括為“三縱三橫”。
“三縱”一是能源革命:部分傳統核心技術重要度下降,這對相對落后的自主品牌而言等于縮小了與世界巨頭之間的差距;同時在新興的三電等核心技術上,國內外大體上是同步的,或者至少差距較小;此外中國的新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同應用場景的把握也更有利于本土企業。
二是智能網聯革命:智能網聯汽車與汽車智能制造雙向升級,同時也涉及到全新的基礎設施,以及像汽車共享這樣的全新使用模式。這些變化對后發者更為有利。
三是全新生態: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智能汽車+智能制造,共同構成智能時代;新人類+新產業+新模式+新文化,一起催生新社會和新文明。這給自主品牌帶來更多的趕超良機。
“三橫”一是本土作戰:從市場來看,全球第一的中國市場未來必將引領全球趨勢,而自主品牌更貼近本土消費者和文化;從資源來看,未來沒有任何企業能夠完全掌控所需要的多方資源,跨界融合、資源重組將成為必然,而自主品牌與不同領域的大量本土資源開展合作更具優勢。
二是國家力量:“三縱”使原本與汽車無關的信息安全,成為汽車產業的重大機遇,像5G升級、北斗導航等,國家一定會強力掌控,外方很難染指;而產業平臺公司,是連接消費者與生產資源、智慧城市、智能交通、能源互聯網、大數據資訊等的樞紐與核心,中國同樣不應也不會放給外方。
三是品牌重塑:一方面,品牌價值很可能出現變數,由于汽車共享等因素,基于產品本身的品牌差異與區分將會減少,使用共享汽車的人不會像今天這樣追捧所謂豪華品牌;另一方面,品牌內涵也在發生變化,硬件成分在下降,軟件影響在上升,后發者可以借機重塑品牌形象;此外,互聯網時代也給新品牌迅速崛起創造了更大的可能。
我認為,產業重構后的最終贏家將是這樣一些類型的企業:創新型企業,也可以是小企業;科技型企業,掌控關鍵核心技術;差異型企業,與眾不同;融合型企業,有效集成凝聚合力;平臺型企業,產業的集大成者,提供平臺管理和維護服務,像今天的阿里本身并不賣貨,卻成為千千萬萬商家依賴的平臺,未來的汽車產業平臺公司也不一定自己造車,而是把各方資源有效連接集聚在一起。
對于企業來說,努力的方向有兩個:一是成為產業平臺公司,二是成為掌握獨特技術訣竅、可以滿足個性需求的公司。希望自主品牌車企能夠把握住產業重構的歷史機遇,誕生出更多的世界強企,支撐汽車強國與和諧汽車社會戰略目標的最終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