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中國對風電的投入逐年增多,風機塔筒的裝機容量逐漸增大,運維工作也成為風電行業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智能化也成為風電運維發展的重要方向。
風電后市場發展前景被業內普遍看好
據業內專家測算,單臺風機年滿發電收入約為160多萬元,但若發生一次重大事故,比如齒輪箱重大故障,其更換費用總和可能突破百萬元。如此昂貴的維修費用,如果發生在質保期外,對于業主來說是損失重大。然而,高額的維修費用也帶來了巨大的市場。中國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去年發布的《中國風電運維行業發展情況分析報告(2016)》認為,我國風電運維服務市場于2016年迎來發展拐點,至2020年市場容量將達300億元左右,未來我國風電運維市場前景廣闊。
風電整機制造商在運維市場中潛力最大
風機在生命周期內的運營維護,是確保風機在額定運轉時期內發揮最佳性能的關鍵因素。從全球的風電運維市場來看,歐美地區由于發展風電時間早,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也為其運維市場積累了不少經驗。在運維服務商選擇上,原始設備制造商是業主的首選。部分企業認為將服務轉向獨立服務商能夠節約更多成本,因而選擇獨立服務提供商。
此外,一部分企業表示將考慮自行承擔運維業務,但由于備用零件獲取渠道和重要組件故障風險這兩個因素,仍處于考慮階段。
業內人士認為,我國風電運維市場當前處于初期被動運維階段,主要集中于檢修和備品備件方面,大多數風電場還停留在事后維修的水平上。目前,我國風電運維市場中風電開發商、整機制造商和第三方運維公司各占其一,呈現三分天下的格局。其中,風電整機制造商具有早發集成優勢、技術優勢,除了對風機運行況狀中各項性能更了解外,還能通過風機運行中的各項數據進行分析后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維護工作。風電整機制造商紛紛地由單一制造商向服務商轉型,拓展運維后服務市場。
未來運維模式將產生新的變化
有業內人士指出,我國風電設備維護體系還不夠完善、技術實力落后、經驗不足、管理體系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導致我國風電設備運行不穩定。隨著風電的快速發展,風電運維的各種問題逐漸顯現,僅靠傳統的運維模式很難解決問題。近年,各大風電企業正在利用互聯網思維,整合行業大數據逐步實現智能化。我國2015年發布的 《中國制造2025》提出,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風電行業也進行了以智慧運維為主的多方面嘗試。丹麥風能咨詢機構MAKE亞太區商業分析師黃靜文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互聯網+”的概念在風電運維中的影響更多會通過大數據平臺及相關技術的應用來實現。
通過“大數據”進行早期診斷,進而優化運行和維護服務并提前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故障是風電場降低運營成本的重要途徑之一。國外風電巨頭Vestas、GE等風電整機企業對大數據的研究和應用已積累了多年經驗。例如GE公司,風機上安裝的傳感器能將運行數據通過工業互聯網匯集到遠程監控中心來提示出現的設備問題。根據實時數據,風機間實現運營參數共享。據悉,該公司推出的Powerup技術,還能夠實時調整速度、扭矩等有效地提高了效率以及性能,將發電能力在原有的基礎上提升5%,相當于為風場增加20%的利潤。
從國內來看,像遠景能源這樣的企業在風電智慧運維方面也走在前列。該公司推出的智慧風場管理平臺通過對風場風機、測風塔以及升壓站等設備遠程監控,滿足了風電運營商對其所投資的風場進行監控的需求,大大將了風場的運行維護的總成本。近日,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強調,推動技術自主創新和產業體系建設,在技術方面就包括掌握風電機組的智能診斷、故障自恢復技術等。有報告指出,隨著風電運維的起步和創新發展,未來風電運維內涵將產生新的變化,即全生命周期理念推動風電運維服務走向專業化、系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