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了《關于深化再制造試點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在確保已有的汽車零部件試點取得了實效的同時,適當擴大再制造試點范圍,加大支持和監管力度,深化再制造試點工作。
有關專家指出,在過去幾年中,我國在發展再制造領域已經取得初步成效,此次擴大再制造試點范圍,既是對已有發展成果的鞏固和提升,也使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有了更有力的抓手。
促進形成產業規模
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我國就開展了再制造基礎理論的研究,并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再制造技術體系。不過,我國實現再制造從技術攻關向產業發展邁進的時間并不長。
2005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6部委聯合頒布了《關于組織開展循環經濟試點(第一批)工作的通知》,標志著我國的再制造產業發展正式起步。
“十一五”期間,我國再制造產業在平穩發展中實現了從技術理念向產業生產力的轉化,產業的整體規模也在不斷壯大。
有關資料顯示,200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選擇14家整車、零部件企業及部分再制造專門企業開展再制造試點。到2010年底,這批試點單位已形成汽車發動機、變速箱、轉向機、發電機共25萬臺套的再制造能力,產值超過20億元,并在探索舊件回收、再制造生產、再制造產品流通體系及監管措施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
工信部也啟動了工業機電裝備再制造試點,試點單位涵蓋了工程機械、大型工業機電設備、機床、農用機械、礦采機械、鐵路機車裝備、船舶裝備、醫療及辦公信息設備等整機及關鍵零部件企業和產業集聚區。
有關專家表示,再制造試點工作的開展,為我國制定再制造產品相關技術標準和市場準入條件、完善流通監管體系、加強逆向物流體系建設等提供了參考,也為加快發展再制造產業積累了重要經驗。
在再制造產業化的推進中,我國積極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推動再制造發展步入法制化軌道。其中,2009年1月起施行的《循環經濟促進法》,明確提出國家支持企業開展機動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等產品的再制造和輪胎翻新。
此外,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部委還聯合出臺了《關于推進再制造產業的意見》,明確了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重點領域和主要任務,提出了完善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這些規范性文件,為再制造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有關專家表示,隨著試點工作的推進,我國在再制造產業化的技術儲備、政策法規、人才隊伍建設、產業規劃與配置等方面已經形成了一些經驗,這為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提供了重要參考。而通過擴大再制造試點范圍,繼續開展發展再制造產業的先行探索,也有利于形成再制造產品批量化生產的產業規模。
創造更多市場機會
根據《通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在全國選擇部分有代表性、具備再制造基礎的企業,擴大再制造產品種類和范圍,繼續探索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政策、管理制度和監管體系,為建立再制造相關技術標準、市場準入條件、流通監管體系等提供經驗。
有關專家分析說,“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減量化優先的原則,以提高資源產出效率為目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發展。繼續深入推進再制造試點,有利于加快在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健全資源循環利用回收體系、推廣綠色消費模式和強化政策技術支撐等方面的探索,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通知》指出,我國將適當擴大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品范圍,繼續開展發動機、變速器等產品再制造,增加傳動軸、機油泵、水泵、助力泵等部件開展再制造。
有關專家分析說,近年來,我國的汽車保有量持續增長,截止到2011年8月底,汽車保有量已經突破1億輛。每年的報廢車輛、廢舊汽車零部件等都將為汽車再制造提供非常充足的“毛坯”。而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的市場空間也十分廣闊。在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已經覆蓋了發動機、傳動裝置、離合器、啟動機、空調壓縮機等,再制造產品占維修配件市場已經超過了80%。因此,在再制造技術日臻完善的背景下,擴大汽車零部件的再制造試點范圍,將為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帶來更大的市場商機。
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農業機械首次被納入再制造試點范圍之中。有關專家分析認為,受益于國家政策鼓勵、資金投入、財稅優惠等多個方面的扶持,我國農機工業總產值已經連續五年保持20%左右的增長率,成為世界農機制造大國。在國家扶持政策不斷加強的推動下,農機回收和報廢更新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將得到妥善解決,這有利于加快老舊農用機具的淘汰,推動農用機械再制造的發展。
有關專家表示,擴大再制造試點范圍的重要意義在于通過試點探索和典型示范,加快培育一批再制造示范企業,為再制造產業發展創造更多的市場機遇,有效帶動再制造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
抓落實形成新突破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著力使資源產出率提高15%,力爭以更少的資源創造更大的經濟產出,實現綠色發展。而再制造在節能、節材、降耗、減少污染和提高經濟效益方面有著明顯優勢。因此,加快發展再制造,對于實現資源產出率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根據《通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從政策、技術和服務體系等方面對納入再制造試點范圍的企業給予支持。
有關專家分析說,再制造產業在我國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無論是物流體系、還是關鍵技術研發,在短期內都無法滿足各個行業開展再制造的多層次需求;此外,在技術、監管、回收處置等共同平臺建設方面,我國也基本上處于初創階段,這些現實瓶頸都需要國家通過加強政策扶持來破解。只有如此,才能推動以企業為主體的再制造產業的發展。
記者了解到,再制造是循環經濟“再利用”的高級形式,我國已經將再制造產業化列為“十二五”期間循環經濟的重點工程。有關專家建議,隨著企業試點項目的推進,國家應繼續從三個方面抓好落實,力爭使再制造產業化實現新的突破。
一是強化產業集聚。再制造產業必須依托一定的產業基礎和資源支撐,建設產業基地有助于形成專業化回收、拆解、清洗、再制造、公共平臺建設的產業鏈條。因此,“十二五”期間,國家將根據“企業集群、產業集聚、物質循環、園區管理”的要求,探索開展再制造產業基地和集聚區建設,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形成再制造產業發展新優勢。
二是強化技術創新。繼續發揮核心科技機構作用,加強再制造關鍵技術攻關,開展關鍵適用技術的推廣和產業化應用;鼓勵科研院所和企業開展聯合攻關,支持生產企業、研究設計單位開展有利于再制造的綠色設計。
三是強化體系建設。完善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政策機制,支持再制造重點產業化建設項目;明確我國可再制造的產品種類和范圍,加強市場監管,切實防止假冒偽劣產品,確保再制造企業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環保法規和標準。
有關專家指出,在過去幾年中,我國在發展再制造領域已經取得初步成效,此次擴大再制造試點范圍,既是對已有發展成果的鞏固和提升,也使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有了更有力的抓手。
促進形成產業規模
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我國就開展了再制造基礎理論的研究,并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再制造技術體系。不過,我國實現再制造從技術攻關向產業發展邁進的時間并不長。
2005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6部委聯合頒布了《關于組織開展循環經濟試點(第一批)工作的通知》,標志著我國的再制造產業發展正式起步。
“十一五”期間,我國再制造產業在平穩發展中實現了從技術理念向產業生產力的轉化,產業的整體規模也在不斷壯大。
有關資料顯示,200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選擇14家整車、零部件企業及部分再制造專門企業開展再制造試點。到2010年底,這批試點單位已形成汽車發動機、變速箱、轉向機、發電機共25萬臺套的再制造能力,產值超過20億元,并在探索舊件回收、再制造生產、再制造產品流通體系及監管措施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
工信部也啟動了工業機電裝備再制造試點,試點單位涵蓋了工程機械、大型工業機電設備、機床、農用機械、礦采機械、鐵路機車裝備、船舶裝備、醫療及辦公信息設備等整機及關鍵零部件企業和產業集聚區。
有關專家表示,再制造試點工作的開展,為我國制定再制造產品相關技術標準和市場準入條件、完善流通監管體系、加強逆向物流體系建設等提供了參考,也為加快發展再制造產業積累了重要經驗。
在再制造產業化的推進中,我國積極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推動再制造發展步入法制化軌道。其中,2009年1月起施行的《循環經濟促進法》,明確提出國家支持企業開展機動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等產品的再制造和輪胎翻新。
此外,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部委還聯合出臺了《關于推進再制造產業的意見》,明確了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重點領域和主要任務,提出了完善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這些規范性文件,為再制造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有關專家表示,隨著試點工作的推進,我國在再制造產業化的技術儲備、政策法規、人才隊伍建設、產業規劃與配置等方面已經形成了一些經驗,這為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提供了重要參考。而通過擴大再制造試點范圍,繼續開展發展再制造產業的先行探索,也有利于形成再制造產品批量化生產的產業規模。
創造更多市場機會
根據《通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在全國選擇部分有代表性、具備再制造基礎的企業,擴大再制造產品種類和范圍,繼續探索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政策、管理制度和監管體系,為建立再制造相關技術標準、市場準入條件、流通監管體系等提供經驗。
有關專家分析說,“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減量化優先的原則,以提高資源產出效率為目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發展。繼續深入推進再制造試點,有利于加快在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健全資源循環利用回收體系、推廣綠色消費模式和強化政策技術支撐等方面的探索,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通知》指出,我國將適當擴大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品范圍,繼續開展發動機、變速器等產品再制造,增加傳動軸、機油泵、水泵、助力泵等部件開展再制造。
有關專家分析說,近年來,我國的汽車保有量持續增長,截止到2011年8月底,汽車保有量已經突破1億輛。每年的報廢車輛、廢舊汽車零部件等都將為汽車再制造提供非常充足的“毛坯”。而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的市場空間也十分廣闊。在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已經覆蓋了發動機、傳動裝置、離合器、啟動機、空調壓縮機等,再制造產品占維修配件市場已經超過了80%。因此,在再制造技術日臻完善的背景下,擴大汽車零部件的再制造試點范圍,將為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帶來更大的市場商機。
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農業機械首次被納入再制造試點范圍之中。有關專家分析認為,受益于國家政策鼓勵、資金投入、財稅優惠等多個方面的扶持,我國農機工業總產值已經連續五年保持20%左右的增長率,成為世界農機制造大國。在國家扶持政策不斷加強的推動下,農機回收和報廢更新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將得到妥善解決,這有利于加快老舊農用機具的淘汰,推動農用機械再制造的發展。
有關專家表示,擴大再制造試點范圍的重要意義在于通過試點探索和典型示范,加快培育一批再制造示范企業,為再制造產業發展創造更多的市場機遇,有效帶動再制造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
抓落實形成新突破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著力使資源產出率提高15%,力爭以更少的資源創造更大的經濟產出,實現綠色發展。而再制造在節能、節材、降耗、減少污染和提高經濟效益方面有著明顯優勢。因此,加快發展再制造,對于實現資源產出率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根據《通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從政策、技術和服務體系等方面對納入再制造試點范圍的企業給予支持。
有關專家分析說,再制造產業在我國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無論是物流體系、還是關鍵技術研發,在短期內都無法滿足各個行業開展再制造的多層次需求;此外,在技術、監管、回收處置等共同平臺建設方面,我國也基本上處于初創階段,這些現實瓶頸都需要國家通過加強政策扶持來破解。只有如此,才能推動以企業為主體的再制造產業的發展。
記者了解到,再制造是循環經濟“再利用”的高級形式,我國已經將再制造產業化列為“十二五”期間循環經濟的重點工程。有關專家建議,隨著企業試點項目的推進,國家應繼續從三個方面抓好落實,力爭使再制造產業化實現新的突破。
一是強化產業集聚。再制造產業必須依托一定的產業基礎和資源支撐,建設產業基地有助于形成專業化回收、拆解、清洗、再制造、公共平臺建設的產業鏈條。因此,“十二五”期間,國家將根據“企業集群、產業集聚、物質循環、園區管理”的要求,探索開展再制造產業基地和集聚區建設,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形成再制造產業發展新優勢。
二是強化技術創新。繼續發揮核心科技機構作用,加強再制造關鍵技術攻關,開展關鍵適用技術的推廣和產業化應用;鼓勵科研院所和企業開展聯合攻關,支持生產企業、研究設計單位開展有利于再制造的綠色設計。
三是強化體系建設。完善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政策機制,支持再制造重點產業化建設項目;明確我國可再制造的產品種類和范圍,加強市場監管,切實防止假冒偽劣產品,確保再制造企業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環保法規和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