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業規模再上新臺階,國民經濟地位愈發顯著
10年來,我國汽車產業向著汽車強國不斷邁進,譜寫輝煌成就。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汽車工業總產值、上繳利稅不斷擴大,對于GDP的貢獻顯著增強,并成為穩定就業的重要力量。汽車消費零售總額從2012年的2.4萬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4.4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83.3%,年均增長7.0%,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保持在10%以上;2021年,汽車制造業完成營業收入超過8萬億元,達到8.7萬億,實現利潤保持在5000億元以上,達到5306億元。行業地位持續提升。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同時也是機械工業領域規模最大的產業,汽車工業產業關聯度高、涉及范圍廣、技術要求高、綜合性強、零部件數量眾多、附加值大,對工業結構升級和相關產業發展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汽車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在推動技術進步、優化交通結構、帶動相關產業、拉動就業等諸多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引領制造業轉型升級。汽車工業作為制造業代表性產業,在技術大變革趨勢中始終處于引領地位。10年來,汽車工業憑借技術不斷迭代升級,總體實現了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再向中國智造的跨越式發展。智能制造、智慧工廠、工業互聯網、5G、人工智能、數字化等諸多新興技術在汽車工業的發展過程中都得到了廣泛應用。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成功實現換道超車,智能網聯汽車正在成為全球汽車創新發展的引領者。
二、汽車產銷穩居全球第一,成為全球最活躍汽車市場
10年來,汽車產銷穩居全球第一,汽車工業作為全球最大市場的地位日益鞏固。產銷總量持續保持全球第一。2012年我國汽車銷量達到1931萬輛,2021年達到2628萬輛,比2012年增長36.1%。10年來,汽車銷量年均增長3.5%,年均銷量超過2000萬輛,穩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車2021年銷量達到352萬輛,10年來年均增長超過86%。消費升級趨勢顯著增強。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汽車消費者對品牌、品質、服務等汽車附加屬性更加關注,供需兩端共同作用下消費升級趨勢愈加明顯。首購和換購人群購置高檔車型比例不斷增加,中國乘用車市場的消費結構越來越顯著地體現出向高端化發展的特征。“Z世代”、“她經濟”、“城市新中產”、“小鎮青年”等一系列新消費群體的不斷壯大,加快促進了汽車市場轉型升級趨勢。
三、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產業進入全面市場化拓展期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逐步成長為世界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創新高地。10年來,市場實現突破、技術實現突破、產品實現突破,使用環境不斷完善,消費者認可度日益提高,新能源汽車不僅為汽車行業,更為我國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新能源汽車保持高速增長勢頭。201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僅為1.3萬輛,2021年已經達到352萬輛,年均增長超過86%。2022年有望達到650萬輛。新能源關鍵核心技術取得新進展。純電動乘用車平均續航里程提升到400公里以上;燃料電池系統使用壽命超過1萬小時;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從2012年不足85Wh/kg提升至2021年的270Wh/kg;電機功率密度由2012年的2.9kW/kg左右提高到4.5kW/kg以上;控制器功率密度由2012年的6.5kW/L大幅跨越至20.0kW/L,基本實現自主可控。大規模充換電網絡加速構建。目前已經構建了“十縱十橫兩環”高速公路快充網。2012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僅為1.3萬輛,充電基礎設施幾乎還一片空白,截止到2021年底,全國充電樁保有量達到261.7萬臺,為全球第一。2022年有望達到500萬臺。
四、智能網聯汽車快速發展,推廣應用取得新突破
10年來,我國汽車產業抓住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轉型機遇,著力推動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一批核心技術相繼取得突破。L2級乘用車實現規?;虡I應用。2021年,全口徑L2級乘用車滲透率已經達到22.2%,2022年1-7月,這一數字提升至32.7%。國內智能網聯汽車市場規模不斷擴張,其中自適應巡航(ACC)、自動緊急制動(AEB)、車道保持系統(LKS)、自動泊車(APA)等技術已經實現廣泛上車應用。高度自動駕駛技術(L3及以上)取得突破。高度自動駕駛技術在特定場景和限定區域率先應用。目前,全國已累計授牌的示范區有16家,國家級智能網聯示范車的先導區有4家;我國主導的LTE—V2X通信標準實現國際引領,全國已開放智能網聯測試道路里程超過5000公里,安全測試里程超過1000萬公里。
五、產業創新能力大幅增強,產業競爭力穩步提升
10年來,在創新驅動引領下,汽車產業競爭力明顯提升。電動化格局加速形成。能源使用結構發生顯著改變,綠色能源利用率大大提高;電池、電機等新材料供給達到新的平衡;充換電基礎設施布局顯著擴大;新能源汽車相關配套政策、法規、標準體系更加完善。截止2021年底,中國企業獲得新能源汽車專利已經超過3萬件,占全球比重達到70%,成為全球創新的引領。產品技術研發加速迭代。汽車產品研發呈現軟硬件協同和持續快速迭代的態勢,建立了協同共享式技術開發平臺;數據、信息成為產品研發的核心資源,數據安全、信息安全重要性日益提升,研發本土化成為必然趨勢,很多跨國公司將研發中心轉移到中國市場前沿,以贏得競爭的主動權。綠色發展成為行業鮮明特色。10年來,汽車工業積極踐行國家排放法規要求,嚴格落實并積極履行防范污染責任,從國四、國五再到國六,汽車排放標準不斷升級,NOx和PM排放強度下降90%以上;國產乘用車平均百公里油耗從2012年7.3升下降至2021年的5.1升,降幅達到30.1%;與此同時,雙積分政策推動傳統車企加快轉型,汽車工業全面進入綠色發展新階段。
六、中國品牌汽車持續升級,高質量發展取得重要成效
10年來,面對產業變革,中國品牌乘用車企業搶抓新發展機遇,加速縮小了與國外優勢汽車企業之間的差距。中國品牌汽車取得非凡業績。2021年,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954.3萬輛,同比增長23.1%,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4.4%。其中中國品牌新能源乘用車共銷售247.6萬輛,同比增長1.7倍,占新能源乘用車銷售總量的74.3%。2022年,中國品牌乘用車占比有望超過50%,中國品牌新能源乘用車占比有望超過80%。中國品牌向上發展取得突破。在傳統燃油車技術領域,行業主流企業開發了自主的發動機產品,性能與合資品牌相當;在變速箱領域,中國品牌整車企業掌握了DCT、CVT技術,我國自主研發的9AT變速箱實現了量產;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品牌成為主力,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出貨量國家,并正在逐步打破國外龍頭企業在IGBT技術上的壟斷;在智能網聯領域,基于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技術在汽車領域的應用,中國品牌同樣占據了先機。
七、產業基礎不斷夯實,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日臻完善
我國汽車產業體系完備,具備強大的發展韌性和發展活力,特別是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過程中,汽車工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產業協同邁上新高度。以“鏈長”、“鏈主”為依托,我國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氫能和燃料電池等新興產業布局更加科學,通過制定關鍵零部件供應替代計劃穩鏈,引進上下游配套項目補鏈,發揮各地優勢協同布局實現強鏈,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體系基礎得到持續鞏固。區域產業合作加快推進。充分利用舉國體制優勢,依托國家集成電路、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等跨區域平臺,聚焦產業鏈關鍵共性技術,開展聯合攻關突破,推進重點產業鏈基礎研究和協同強鏈工作,極大的加強了區域整車與零部件企業上下游深度合作。產業鏈創新體系加速構建。“新四化”不斷創新發展,工業互聯網、自動駕駛、車用芯片、操作系統、軟件服務和計算平臺等大大拓展了關鍵資源覆蓋領域,數字化成為汽車產業生態鏈上的主牽引,在中國巨大的市場拉動下,與傳統的供應鏈加速融合,共同構建完整的、區域性產業鏈保障體系,為國內外零部件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為科技創新型企業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八、產業政策體系不斷完備,頂層設計精準發力
10年來,我國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汽車政策法規體系。內容涵蓋宏觀導向、財稅優惠、研發創新、準入管理、信息安全、消費促進、對外貿易、流通與后市場、基礎設施和循環經濟等。此外,在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創新發展以及促進“雙碳”目標達成等方面科學的頂層設計,為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體制和機制上的保障,為促進健康、安全、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體系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作用。新能源汽車規劃指明方向。2012年6月和2020年10月,國務院先后頒布實施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極大地促進了新能源汽車快速增長。智能網聯政策推動創新發展。進入十九大以來,政府主管部門加大了對于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2018年12月,工信部出臺了《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0年2月,國家發改委等11個部委聯合發布《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2020年12月,交通部印發《關于促進道路交通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和應用的指導意見》;2021年8月,工信部發布了《關于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的意見》。一系列政策的推出,對于促進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創新、產業生態、基礎設施、法規標準、產品監管和網絡安全體系不斷完善,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雙碳”戰略推動綠色轉型升級。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國家“雙碳”目標,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行業主管部門積極部署,制訂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方案。對汽車行業制定“雙碳”目標總體規劃,加快推進“雙碳”工作,推動“雙碳”目標落實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股比放開全面推動對外開放。2018年,按照國家進一步擴大開放的統一部署,汽車行業分類型實行過渡期開放。2022年,我國汽車行業已全部取消中外合資50:50的股比限制,以及合資企業數量的限制,實現了高質量對外開放。
九、產業融合全面發展,產業鏈生態建設取得新成效
產業融合不斷加強。10年來,行業骨干企業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實現“雙碳”目標,密切結合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發展方向,從能源動力、電驅系統、智能駕駛、車網融合、支撐技術和整車平臺等方面加強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研發。我國汽車產業全面進入以軟件、新能源、智能化為特征的新賽道,傳統汽車企業、造車新勢力和ICT造車大軍三大勢力同臺競技,形成共生、共融的全新競爭生態。新興服務生態快速呈現?;谲浖x汽車時代,汽車自身產生的數據可支持軟件快速迭代,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基于5G的V2X交通路網標準建設智慧城市、智能交通,不斷為世界提供中國方案;基于V2G技術提升電動汽車能源使用效率,電動汽車作為智慧能源終端改變能源網絡生態;多樣化共享出行方式給消費者帶來更多選擇,并促進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多維度交通體系,以汽車為中心的新型服務生態逐步興起。
十、積極探索產業全球化發展,汽車出口創出佳績
10年來,我國汽車出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良好成績。特別是進入2020年以來,面對新冠疫情沖擊,我國汽車出口逆勢增長。經過多年的市場磨練,中國品牌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在質量、技術、供應鏈體系建設、品牌塑造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大大提升了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汽車出口取得突破性進展。2021年,我國汽車商品累計進出口總額首次超過2千億美元,達到2225.5億美元,其中出口金額首次超過1千億美元,達到1267.2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70.2%,10年年均增長6.1%;2012年我國汽車企業出口首次超過百萬輛,此后多年都在100萬輛左右徘徊,2021年超過200萬輛,取得歷史性突破,10年年均增長7.4%,高于國內產銷增速。出口版圖不斷擴大,產業優勢逐步顯現。10年來,我國出口版圖已經從傳統的非洲、中東市場,逐步向北美特別是歐洲市場拓展;中國品牌從過去多為低端車型,逐步以高端車切入市場,在產品外觀質量、內在技術品質、市場營銷能力等方面都能滿足全球多樣化市場需求,尤其是新能源汽車表現更為出色,成為帶動出口高質量增長的重要力量。出口布局不斷加快,海外發展體系逐步構建。10年來,企業海外發展呈現模式多樣化:采取當地建廠、跨境品牌合作、自建銷售渠道、共用技術定制化開發等多種方式向海外拓展,加快出口布局;行業骨干企業積極探索在海外建立集研發、營銷、物流、零部件、制造、金融和二手車等面向全球市場的汽車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為我國車企海外發展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