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濱士院士(資料圖 來源:會寧電視臺)
據中國工程院院士館網站介紹,徐濱士院士是維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專家,主要從事重載車輛維修、再制造等方面研究。
徐濱士院士先后研究開發出50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獲獎無數,著作等身。徐濱士曾被授予國際熱處理與表面工程聯合會最高學術成就獎,在徐濱士之前全世界僅5人獲此特殊榮譽。徐濱士院士還榮獲了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科技的“成就獎”、中國焊接學會的“終身成就獎”、中國表面工程學會和摩擦學學會的“最高成就獎”等榮譽稱號。同時,他還擔任了同濟大學、清華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十余所高校兼職教授。徐濱士院士為國家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徐濱士院士1931年3月出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1954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制造與焊接專業,獲學士學位。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據新華網報道,徐濱士院士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烽火的洗禮。他曾表示,那些記憶讓強軍的愿望更加迫切。
“我出生在哈爾濱市一個普通家庭里。我在日本人的侵略下生活了14年,經常看到同胞們被日本人欺負蹂躪。”徐濱士說,“在這期間我深深感覺到要想建一個國家,必須強國才能有家,沒有強國就沒有家。那時候我就暗暗下決心,一定要讓祖國強大。”
徐濱士以優異的成績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之后進入哈軍工任教,從哈軍工培育出的一批批年輕人,成為日后中國國防事業的骨干。
“從1953年開始,我們培養了一大批人才,這些人才都成長為現在各個領域的軍事專家,特別是軍事裝備技術方面的專家。比如說,坦克總設計師,火炮總設計師,火箭總設計師,原子武器的總設計師等等。”徐濱士說。
他說:“要想實現強國夢,就必須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沒有強大的軍隊,想維持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是很難的。”“人是未來作戰能夠取得勝利的最關鍵因素。實現強軍,要培養復合型的人才,既要懂軍事,又要懂技術。只懂技術不行,如何利用這些裝備作戰,也很重要。所以我們要在裝備上不斷運用數字化技術、信息化技術提升裝備性能,也要培養大量能夠使用維護這些裝備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