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商務部日前公布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1年修訂)》,該《目錄》自2012年1月30日起施行。《目錄》將鼓勵重點由“整車制造”轉變為“關鍵部件的制造和研發”,對此筆者認為,這一政策對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如今外資對關鍵汽車零部件的控制高達70%~80%的市場份額,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主要集中在非關鍵零部件市場。隨著外資零部件企業爭先恐后地在中國市場設立獨資企業,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是否失去了和外資零部件共同成長的機會?
首先,核心技術積累缺乏依然是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的軟肋。事實表明,本土零部件企業當下的發展水平良莠不齊,其中絕大多數廠家只具備代工職能,經營規模小、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能力弱,遑論核心技術。
其次,質量控制能力較弱也是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硬傷,在這方面和外資零部件企業存在明顯差距。不可否認,目前本土汽車零部件廠家中占較大比例的企業依靠著低廉的人力成本這一唯一的優勢在支撐著。但受制于工人的素質水平不高、生產過程缺乏科學系統的管理,對單個工序的質量控制不到位,導致產品的次品廢品率高,返工現象嚴重。
而缺乏與整車廠同步開發的經驗和機會、品牌影響力弱以及企業管理模式陳舊,也使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缺乏足夠的競爭力與外資零部件企業分庭抗禮;而曾得益于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迅速壯大的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隨著自主車企遭遇的發展阻力日趨增大,所面臨的競爭形勢難言樂觀。因此,新《目錄》的正式施行,很可能加劇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當前所面臨的困難形勢。
俗語說:禍不單行。1月31日,美國制造業聯盟和部分美國會議員召開新聞發布會,指責中國對汽車產業的補貼損害了美國產業,呼吁美政府采取措施限制中國汽車零部件進口,對引擎、汽車電子設備、輪胎等相關產品發起更多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中國商務部對此發布預警信息,請相關廠商協會及企業密切關注,做好有關應對準備工作。
如果美國政府堅持對中國汽車零部件商進行反傾銷反補貼調查,這將對本土汽車零部件業是個致命的打擊,尤其是輪胎出口市場。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中國2011年汽車零部件出口到美國的銷售額為128億美元,其中輪胎零部件銷售額為24億美元,超過了汽車電子和引擎的銷售額。很多出口企業為了保住出口份額,在利潤上是作了犧牲的,本身的利潤空間就已經受到擠壓。現在,美政府采取措施限制中國汽車零部件進口,再加上各種貿易壁壘的影響,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目前的市場處境猶如雪上加霜,一場史無前例的嚴峻考驗已經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