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機協作
相較于傳統的工業機器人笨重高速的工作模式,協調融合的人機協作是現在追求的共識。在兼具客戶出產指標的同時,安全成了一個必須解決的痛點,在這個情況下,協作機器人的概念應孕而生。一般的工業機器人按照編好的程序重復作業,出于安全考慮就要設定隔離的籠子,這也額外的提高了成本,附帶的還要考慮產線排布,增加產線面積,這也是工業機器人一直被人詬病的。目前的協作機器人已經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發那科的CR系列,RethinkRobotics的Baxter,UniversalRobots的PR系列,以及很多傳統的同業巨頭(ABB.KUKA)等都已推出了相應的機器人,行業現狀來看,在解決了對精度速度重量等自動化需求后,已經可以滿足人機安全合作了。
2.成本
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諧波減速器
傳統的機器人降低硬件成本的空間不大,核心零部件的知識產權大多在西方廠家和日本企業的手里,國內的電機齒輪箱的研發水平還有不小的落后。大部分公司只能從國外購買關鍵零件結構,行業發展受到嚴重制約。機器人從小型號的幾萬到大型號的幾百萬都有,這個成本自然低于高端專業制造設備,但也可能會高于國內小集成商們拼湊出的自動化方案來。但從一直來西方工業界及近幾年國內制造業對機器人的歡迎程度看來,說明機器人自動化的經濟優勢普遍到了一個臨界點,超過了其他替代方案(人工,或專機),看來這個成本還是值得的。
3.智能性
Rethink代表作sawyer
市場對機器人的主流需求(強,準,快),智能性的需要也愈發迫切,很多廠商都有戰略布局,讓機器人更好的理解人的意圖,更自主的理解并規劃任務,如通過觸覺視覺等感知判斷零部件的的裝配質量,這方面美國人做的比較好(他們也是避實擊虛,因為傳統工業機器人技術市場已被日本歐洲企業壟斷),代表性的Rethink,在硬件較差的情況下,通過軟件智能化彌補,來達到與傳統工業機器人競爭的程度(那就是真顛覆這些傳統大廠商了)。
4.易用性
每家領先的公司都有自家的編程語言和環境,從而需要機器操作者學習培訓,隨著大批量的試用范圍增廣,成本問題開始顯現。以前還沒有現在廣為熟知普遍認同的編程理念,傳統的而工業大客戶追求穩定,不希望因為編程的改變而重新花錢培訓人員學習。今年RethinkRobotics推出還未上市的不需編程有自主學習能力的機器人也是智能性方面比較大的進步,也大大提升了機器人的易用性,這對大汽車廠商生產工藝頻繁改變的流水線也是很好的消息。
5.精度
工業機器人普遍能達到0.1毫米的運動精度,上至一噸載重,三四米的伸展量。這樣的性能適用絕大部分工廠,可以圓滿的完成任務。隨著性能的提升,激光焊接切割等以前對精度要求高的領域現在都能輕松應對,但相較于傳統的高端設備,如高精度數控機床,激光校準設備,或者特殊環境(高溫或低溫),工業機器人暫時無法涉及。
【小編寄語】
隨著工業機器人向更深更廣方向的發展以及機器人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機器人的應用范周還在不斷地擴大,已從汽車制造業推廣到其他制造業,進而推廣到諸如采礦機器人、建筑業機器人以及水電系統維護維修機器人等各種非制造行業。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仍落后于國外先進水平,技術還有待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