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機器人成為工業4.0階段,傳統制造業邁向智能制造的“神助手”。目前,國產工業機器人后來居上,已經逐步應用到進入汽車、工程機械等對精度具有更高要求的高端領域。
近年來,國產機器人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68.1%,并且保持穩步增長。同時,工業機器人制造一直以來都飽受詬病的減速機、伺服控制、伺服電機三大關鍵核心零部件技術,也不斷取得突破,代表著我國制造業加速向產業價值鏈中高端邁進的最佳體現。
例如,在山東某大型機械制造高新園區里,136臺工業機器人在有條不紊地給核心零部件進行沖壓、焊接、總裝等工作,其中超過三分之一是國產品牌。不僅如此,工廠還計劃每年新投入50臺工業機器人,并且不斷提高國產工業機器人的占比。
技術創新乃走向高端的必經之路
在湖南省工業機器人產業示范園區的大廳里面,陳列著有一款名叫“長沙1號”的六軸工業機器人,是國產工業機器人技術的集大成者。這款“長沙1號”由一個硬盤狀的黑盒子——控制反饋系統——進行控制,集成了當前相關數據的創新算法,具有極快的運行速度和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這款機器人實現了算法硬件化、硬件產品智能化,在國產化的機器人中處于領先地位。
工業機器人的三大關鍵技術部件是——控制系統、伺服電機、減速器,也是衡量機器人性能的主要指標。然而,在很長的時間里,這三個部件卻長期依賴進口。也正因為如此,汽車制造等高端領域所需的六軸及以上的工業機器人,依然被歐美和日本企業壟斷,國產六軸工業機器人在全國工業機器人新裝機量中的比例不足十分之一。
實現技術創新,攻克核心技術,是國產機器人邁向產業中高端的必由之路。工信部信息中心工經所所長于佳寧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技術創新驅動工業機器人行業顯著轉型升級。在關鍵零部件方面,國內的機器人研發企業逐步攻克了控制系統、伺服電機、減速器等關鍵核心零部件領域的部分難題,追趕國際領先的步伐正在加快。
尤其是,國產工業機器人的控制系統已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關鍵零部件開始向國產化邁進,有效降低了國產機器人的成本,也提升了國產工業機器人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份額。此外,在軟件方面,工業機器人中所采用的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AI技術也已經能夠與國際先進水平抗衡,機器人本體優化設計及性能評估、高速、高精度控制等核心技術都已經是今非昔比。
正因如此,以往由于核心技術的缺失造成六軸及以上機器人水平差的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2017年,多關節機器人成為國產工業機器人銷量第一的機型,為歷史首次。以多關節機器人為代表的六軸機器人占比的上升,表明國產機器人的國際競爭力正在提升,產品結構調整升級正在有序推進。
走出低端重復供給怪圈
當前,我國生產和研發機器人的企業超過1000家,但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僅有200家,其余大部分是出于產業鏈低端的組裝和代加工企業,產業集中度低、總體規模小。深入分析國內50多個以發展機器人為主的產業園區就可以發現,很多園區過于注重招商引資,然而對于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卻無動于衷,極大地影響整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反觀國際產業鏈中高端的國家,日本和德國卻具有明顯的優勢。日本的的優勢在于工業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的研發技術,包括減速機、伺服電機等都處于領先地位,而德國則在于原材料、本體零部件和系統集成方面優勢明顯。在機器人高端應用最集中的汽車行業,國外公司占90%以上的份額,可見國產機器人的差距。
對此,國內企業也必須走出低端重復供給的迷途。目前,國內工業機器人產業積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必須大力破除無效供給,推動化解過剩產能。工業部也將加強對工業機器人行業的監測,引導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目前,國內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機器人產業集群,并且每個區域都發展出自己的優勢產業。例如,珠三角地區在控制系統方面有顯著優勢,而長三角地區則以江蘇、上海和浙江為核心區域,優勢在于雄厚的電子信息技術產業基礎。
實現多元化發展
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來看,除了破除無效供給之外,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還在“立”“降”字上著手。一方面,工業機器人要不斷拓展優化品種類別,協作式機器人、雙臂機器人、智能機器人等高端產品實現投產;另一方面,隨著控制系統、伺服電機、減速器等關鍵零部件的逐步國產化,工業機器人還必須進一步降低成本,提升實際應用能力。
國產工業機器人的應用范圍確實在加速提升。2017年國產工業機器人已服務于工業生產37個行業大類,超過100個行業中類。在應用領域分布方面,依然以搬運與上下料最多,其次是焊接與釬焊。在銷量方面,汽車制造業、計算機、通信以及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使用工業機器人的數量最多;此外,以家具制造、食品制造、酒制造業等為代表的輕工行業的機器人銷量增長快速,占比不斷提升。
從整個產業來看,國產工業機器人在保持高增速的同時,質量逐步提升,整體發展水平逐步邁向中高端,供給水平持續提升,制造業整體水平也在向中高端邁進。
近年來,國產機器人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68.1%,并且保持穩步增長。同時,工業機器人制造一直以來都飽受詬病的減速機、伺服控制、伺服電機三大關鍵核心零部件技術,也不斷取得突破,代表著我國制造業加速向產業價值鏈中高端邁進的最佳體現。
例如,在山東某大型機械制造高新園區里,136臺工業機器人在有條不紊地給核心零部件進行沖壓、焊接、總裝等工作,其中超過三分之一是國產品牌。不僅如此,工廠還計劃每年新投入50臺工業機器人,并且不斷提高國產工業機器人的占比。
技術創新乃走向高端的必經之路
在湖南省工業機器人產業示范園區的大廳里面,陳列著有一款名叫“長沙1號”的六軸工業機器人,是國產工業機器人技術的集大成者。這款“長沙1號”由一個硬盤狀的黑盒子——控制反饋系統——進行控制,集成了當前相關數據的創新算法,具有極快的運行速度和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這款機器人實現了算法硬件化、硬件產品智能化,在國產化的機器人中處于領先地位。
工業機器人的三大關鍵技術部件是——控制系統、伺服電機、減速器,也是衡量機器人性能的主要指標。然而,在很長的時間里,這三個部件卻長期依賴進口。也正因為如此,汽車制造等高端領域所需的六軸及以上的工業機器人,依然被歐美和日本企業壟斷,國產六軸工業機器人在全國工業機器人新裝機量中的比例不足十分之一。
實現技術創新,攻克核心技術,是國產機器人邁向產業中高端的必由之路。工信部信息中心工經所所長于佳寧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技術創新驅動工業機器人行業顯著轉型升級。在關鍵零部件方面,國內的機器人研發企業逐步攻克了控制系統、伺服電機、減速器等關鍵核心零部件領域的部分難題,追趕國際領先的步伐正在加快。
尤其是,國產工業機器人的控制系統已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關鍵零部件開始向國產化邁進,有效降低了國產機器人的成本,也提升了國產工業機器人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份額。此外,在軟件方面,工業機器人中所采用的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AI技術也已經能夠與國際先進水平抗衡,機器人本體優化設計及性能評估、高速、高精度控制等核心技術都已經是今非昔比。
正因如此,以往由于核心技術的缺失造成六軸及以上機器人水平差的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2017年,多關節機器人成為國產工業機器人銷量第一的機型,為歷史首次。以多關節機器人為代表的六軸機器人占比的上升,表明國產機器人的國際競爭力正在提升,產品結構調整升級正在有序推進。
走出低端重復供給怪圈
當前,我國生產和研發機器人的企業超過1000家,但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僅有200家,其余大部分是出于產業鏈低端的組裝和代加工企業,產業集中度低、總體規模小。深入分析國內50多個以發展機器人為主的產業園區就可以發現,很多園區過于注重招商引資,然而對于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卻無動于衷,極大地影響整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反觀國際產業鏈中高端的國家,日本和德國卻具有明顯的優勢。日本的的優勢在于工業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的研發技術,包括減速機、伺服電機等都處于領先地位,而德國則在于原材料、本體零部件和系統集成方面優勢明顯。在機器人高端應用最集中的汽車行業,國外公司占90%以上的份額,可見國產機器人的差距。
對此,國內企業也必須走出低端重復供給的迷途。目前,國內工業機器人產業積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必須大力破除無效供給,推動化解過剩產能。工業部也將加強對工業機器人行業的監測,引導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目前,國內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機器人產業集群,并且每個區域都發展出自己的優勢產業。例如,珠三角地區在控制系統方面有顯著優勢,而長三角地區則以江蘇、上海和浙江為核心區域,優勢在于雄厚的電子信息技術產業基礎。
實現多元化發展
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來看,除了破除無效供給之外,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還在“立”“降”字上著手。一方面,工業機器人要不斷拓展優化品種類別,協作式機器人、雙臂機器人、智能機器人等高端產品實現投產;另一方面,隨著控制系統、伺服電機、減速器等關鍵零部件的逐步國產化,工業機器人還必須進一步降低成本,提升實際應用能力。
國產工業機器人的應用范圍確實在加速提升。2017年國產工業機器人已服務于工業生產37個行業大類,超過100個行業中類。在應用領域分布方面,依然以搬運與上下料最多,其次是焊接與釬焊。在銷量方面,汽車制造業、計算機、通信以及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使用工業機器人的數量最多;此外,以家具制造、食品制造、酒制造業等為代表的輕工行業的機器人銷量增長快速,占比不斷提升。
從整個產業來看,國產工業機器人在保持高增速的同時,質量逐步提升,整體發展水平逐步邁向中高端,供給水平持續提升,制造業整體水平也在向中高端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