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技能大賽是當今世界地位最高、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大的職業技能賽事,由世界技能組織舉辦,每兩年舉辦一次,被譽為“世界技能奧林匹克”,其競技水平代表了當今職業技能發展的世界先進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世界技能大賽的競賽規則,在全部46個競賽項目中,有42個競賽項目對參賽選手的年齡限制為22歲,其余如制造團隊挑戰賽、機電一體化、信息網絡布線和飛機維修4個有工作經驗要求的綜合性項目,選手年齡限制為25歲。可以看出,這是一項以年輕人為主場的國際性技能大賽。很顯然,中國隊收獲這樣的成績值得中國驕傲,這樣的年輕人也應該成為眾人仰慕的明星或者偶像。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當前我國技能人才仍存在著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的問題。特別是在制造業一線,技能人才短缺現象更為突出,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長期保持在2以上。延續多年的“招工難”“用工荒”在很大程度上是“招技工難”“技工荒”。當前即便一些企業開出高薪也招不到人,企業急需的一些高技能人才依然“一人難求”。
導致技能人才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作為技能人才培養陣地的職業技術教育存在著短板。職業技術教育是技能人才培養的搖籃,但卻陷入了年輕人報考意愿不足的窘境,甚至一度成為“差生教育”的代名詞。其次,技能人才待遇不高、職業發展前景不明的普遍現象,使得制造業一線對高素質年輕人的吸引力有所下降。目前,我國制造業一線職工的月平均薪酬水平大約為五六千元。較低的薪酬導致大量人員從制造業流出,形成了一些年輕人寧肯去跑快遞當騎手也不愿進工廠的現象。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近些年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予以糾正。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從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等多方面進行全方位部署。2021年,人社部印發《“技能中國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時期,要通過實施技能中國行動,新增技能人才4000萬人以上。2018年,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完善企業工資分配制度,建立技術工人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國家發展改革委開展技能人才專項激勵計劃試點,建立健全培養、考核、使用、待遇相統一的激勵機制;工信部印發了《關于深化工程技術人才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突破產業工人職業發展“天花板”。在企業層面,許多制造業企業也采取了漲薪、完善福利等積極措施留住人才。此外,不斷改革職業教育體制,大力增強職業教育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也已取得積極成效。還要注意,近年來,各地為吸引人才,不斷推出降低落戶門檻、提供購房補貼等優惠政策,其中,高級技師等專業技術人才越來越受歡迎,不僅與碩士研究生、本科生享有同等的優惠條件,而且多地還在推動將高技能人才納入城市的直接落戶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