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今年前兩個季度的狂跌相比,受益于全球汽車產量提升、零部件漲價等因素,跨國零部件巨頭們迎來了收獲滿滿的第三季度。
近日,大陸集團、麥格納、博格華納、李爾、佛瑞亞、法雷奧、德納、偉世通、奧托立夫等多家跨國零部件廠商公布了第三季度財報。整體來看,跨國零部件廠商們已經緩過氣來,大多數實現了銷售額和利潤的雙雙增長。
01 受益汽車產量強勁復蘇
對于零部件廠商來說,整車客戶的訂單直接決定了他們的生存狀況,而汽車產量的提升無疑會提振他們的業績。大陸集團、麥格納、李爾、法雷奧、佛瑞亞(佛吉亞與海拉合并而成)等在財報中強調了這一點。
“全球汽車產量同比增長強勁。”佛瑞亞指出。根據咨詢公司標普全球移動的統計數據,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汽車產量約為2050萬輛,同比增長30%。
產量提升帶來的訂單增長,再加上海拉并入報表,該季度佛瑞亞的銷售額同比增長92%。“第三季度,我們在所有的主要地區都有出色的表現,包括半導體供應有所改善的歐洲,以及在因疫情封控重要城市之后強勁復蘇的北美和中國。”佛瑞亞CEO柯瑞達表示。為此,佛瑞亞上調了全年銷售額預期。
另一家法國零部件廠商法雷奧也一樣,該季度銷售額同比增長33%。“由于全球汽車產量強勁復蘇,主機廠配套銷售額較2021年同期大幅增長24%。”法雷奧方面指出,售后市場銷售額也大幅提高,同比增長9%。
美國座椅及電子系統供應商李爾也將業績歸功于全球汽車產量的回升。該季度李爾的銷售額同比增長23%至52億美元,凈利潤則達到9200萬美元,與去年同期(虧損2700萬美元)相比實現了扭虧為盈。李爾CFO詹森·卡迪尤指出,汽車生產與一年前相比已經企穩,李爾座椅業務的財務業績在行業處于領先水平,而車輛電動化等因素推動李爾汽車電子系統業務增長。
同樣,受益于全球汽車產量提升,素有汽車界“代工皇帝”之稱的麥格納第三季度銷售額同比增長17%,而凈利潤由去年同期的0.11億美元飆升至2.89億美元。
02 要求主機廠分攤成本
除了全球汽車產量提升給整個零部件行業帶來的積極效應外,零部件廠商利潤上漲的另一個要素是零部件漲價。由于能源、勞動力和原材料等成本飆升,越來越多的零部件廠商要求主機廠客戶共同分擔成本上漲的壓力。早在今年5月,博世首席財務官馬庫斯·福施納和緯湃科技CEO安朗就公開表示,要通過漲價來轉嫁成本上漲的壓力。米其林、德國馬牌、英飛凌等紛紛發出漲價函。
“在過去一個季度里,我們顯著改善了汽車子集團的調整后營業利潤。這得益于我們之前采取的措施,尤其是由于成本大幅增加而與我們的客戶簽訂的價格協議。”大陸集團CEO司徒澈表示。據了解,該季度大陸集團銷售額同比增長29%,調整后營業利潤同比增長47%。其中,汽車子集團的表現可圈可點,銷售額大幅增長42%,達到49億歐元,而調整后營業利潤率為2.7%(去年同期為-2.3%)。
奧托立夫也指出,其第三季度利潤率之所以大幅提升,主要是得益于漲價談判的成功執行、汽車產量的恢復和成本削減措施。數據顯示,該季度奧托立夫的凈銷售額同比增長25%,營業利潤同比大漲72%,調整后營業利潤率同比上漲1.9個百分點至7.5%。
“供應鏈仍面臨意外停產和通脹的困擾。”李爾CFO詹森·卡迪尤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我們正在與汽車制造商就成本轉嫁進行談判。大多數客戶已經開始實施針對大宗商品成本上漲的長期解決方案。”
相對而言,在面對主機廠客戶時,大型零部件廠商更有議價權,但中小型零部件廠商在面臨生存困境時也會同樣要求漲價,甚至以“斷供”或“破產”為要挾,畢竟車企不愿承擔生產中斷的后果。例如,今年7月,通用汽車韓國昌原工廠和富平第二工廠一度停產,原因是當地供應商ERAE AMS要求漲價,否則拒絕供應零部件。
在將能源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成本等進行轉嫁后,零部件廠商的第三季度業績也就相對更好看了一些。
03 新業務漸成支柱
除了現有業務的提升外,通過開發新產品、開拓新業務,來創造新的業績增長點,也成為不少零部件廠商的共同選擇。以博格華納為例,電動化業務為其業績提供了有力支撐,今年第三季度,該公司的調整后營業利潤率高達10.8%。這是一個相當高的數字。
近年來,博格華納將新增長點瞄準了電動化,不僅陸續斬獲純電動、混動業務訂單,還收購了德爾福科技、德國電池制造商AKASOL、天津松正的輕型車電機業務、美國充電解決方案供應商Rhombus Energy Solutions等。另外,博格華納預計,到2030年,其電動化產品銷售額將從2021年的3.5億美元提升至100億美元,在集團銷售額中的占比從3%提升至45%。
電動化浪潮同樣推動了動力電池企業的增長。得益于強勁的動力電池需求和有利的匯率,今年第三季度,韓國電池廠商LG新能源實現扭虧為盈,該季度銷售額同比大漲90%,而凈利潤為1877億韓元(去年同期虧損2058億韓元)。隨著客戶推出新車型,原材料成本上升導致電池價格上漲,以及與通用合資的電池工廠投產,該公司對今后的銷售額寄予厚望。
與電動化同時推進的是智能化,智能座艙、自動駕駛、智能網聯等領域的發展,為相關零部件廠商提供了市場良機,汽車電子供應商偉世通就是受益者之一。今年第三季度,偉世通的凈銷售額同比增長63%,凈利潤從去年同期的500萬美元飆升至4400萬美元。
偉世通表示,該公司第三季度的成功,甚至2022年的整體成功,可以歸因于該公司新產品的發布,以及與半導體短缺有關的積極定價。偉世通該季度推出了五個新項目,獲取訂單涉及無線電池管理系統、多屏顯示模塊、用于電動汽車生產線的數字集群和中心顯示項目等。偉世通還表示,持續的半導體短缺給公司帶來了麻煩,但公司已經重新設計了20多種產品來解決這一問題。
整體來看,對于通脹、能源及原材料成本上漲等因素,不少零部件廠商在財報中仍視其為挑戰,但通過汽車整體市場的改善,以及企業自身業務和架構的持續調整,跨國零部件廠商的處境已經有了較大程度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