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開國,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曾任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現任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對汽車產業有深厚的理解和思考,曾在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中擔任“汽車開發先進技術”專家組組長,積極參與行業工作,曾任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會長。
《汽車專家述評》編輯組非常榮幸邀請到李開國專家為2023年3月刊貢獻智慧和思考,本期以“中國式現代化助推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李開國專家從中國式現代化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支持與探索、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又推動了中國式現代化,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以及在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大主題要求下,如何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等幾個方面來論述中國式現代化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影響,在本篇文章中,全面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關系。希望對行業同仁有所借鑒和思考,以下為全文內容:
前言:
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球汽車產業轉型變革之際,得益于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強勢崛起,成為全球關注焦點。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主要經歷了4個階段:(1)2009年以前,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處于技術探索期,由政府牽頭引導,開展研發布局和推動行業展開技術創新,并進行小規模的示范應用,鼓勵市場化;(2)2009-2015年,行業處入規模推廣期,國家對行業的重視度提升,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支持手段,推動新能源汽車由小規模試點向規模化推廣轉變;(3)2016-2020年,行業進入快速成長期,政策端與市場端齊發力,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發展步伐明顯加快,技術水平顯著提升、支持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市場規模快速擴大;(4)2021年以后,行業進入規模應用期。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由政策主導轉為市場主導,進入快速普及應用和市場化發展新階段。面向未來,應持續做大做強新能源汽車產業,鞏固強化其引領地位,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重要載體和有利支撐。
一、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崛起,是中國式現代化探索和實踐的客觀結果
1.黨的正確引導和持續有效的政策支撐,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離不開國家對新能源產業發展與普及的大力支持。2012年國務院發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以來,我國堅持純電驅動戰略取向,并陸續出臺產業規劃、財稅補貼、促進消費、安全規范及基礎設施保障等各類支持和規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新能源汽車政策體系持續優化完善。到如今,中國仍在購置稅方面給予新能源汽車政策優惠,這也是中國能夠在新能源領域持續領跑世界的重要因素之一。
2.“綠色發展”對新能源汽車提出客觀要求
中國始終堅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深度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汽車產業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大戶”,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推動汽車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路徑,是 “綠色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國家落實“雙碳”戰略的重要支撐。總體來說,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下,中國發展新能源汽車是“順勢而為”。
3.大力支持科技創新,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不斷突破
中國式現代化將科技創新放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國家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積聚力量開展核心技術攻關。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是未來發展重要方向,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新能源汽車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要載體。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持續四個五年規劃的部署安排,堅持“三縱三橫”的研發布局,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在國家大力支持和產、學、研、用的積極參與下,關鍵核心技術不斷突破。
4.中國特色的規模優勢,為新能源產業發展升級奠定市場基礎
中國擁有巨大人口規模并始終堅持“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隨著經濟發展,國內消費水平不斷升級,與此同時, 擁有更高的邊際消費傾向、更領先的消費觀念以及更個性化的消費需求的80后90后00后逐漸成為新時代的消費主力軍。人口結構與消費能力形成共振,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與創新奠定市場基礎。2022年,我國汽車千人保有量僅226輛,相較于美國(837輛)、意大利(749輛)、英國(612輛)、日本(639輛)等仍有較大差距,巨大的市場提升空間也將持續支撐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增長。
二、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有力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推進“高質量發展”,在市場、技術、品牌等方面不斷突破,并已成為公認的中國智能制造“新名片”,對中國式現代化形成強有力支撐。
1.銷量保持領先
我國新能源汽車已經連續8年產銷規模全球第一。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呈爆發式增長,產銷分別完成705.8萬輛和688.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96.9%和95.6%,全球銷量占比超過60%,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25.6%,較上年增長12.1個百分點。同時,中國車企正帶來新一波新能源汽車出海浪潮。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達到67.9萬輛,同比增長1.2倍,隨著我國疫情防控逐步放開、復工復產恢復以及對外市場的逐步開拓,2023年預計我國新能源汽車在國外市場的表現將更加亮眼。
2.技術多點突破
不同于傳統能源汽車核心動力部件,我國已在“三電系統”等核心技術實現自主研發。通過“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 重大項目、國家“電動汽車”重大專項等一系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實施、“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工程”產業化工程的推進、“十乘千輛”示范工程的落地,我國新能源汽車“三縱三橫”技術體系不斷夯實、多項關鍵技術實現“從0到1”的突破、技術鏈與供應鏈不斷提升、產業化工程不斷提升、消費者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動力電池技術規模和技術全球領先,量產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達到300瓦時/公斤,是繼2021年邁過200瓦時/公斤大關后的又一突破;電驅動系統集成化、系統構型多元化、高效化已躋身全球先進水平,驅動電機的峰值功率密度超過4.8千瓦/公斤,最高轉速達到1.6萬轉/分鐘;在激光雷達、人工智能芯片、智能座艙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電動化、智能化融合發展達到新的高度……不僅有效地支撐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的蓬勃發展,還提升了我國汽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3.品牌向上升級
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結構中具有絕對優勢。2022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約有80%市場份額被自主品牌搶占,市場份額逐漸向頭部企業集中,徹底顛覆燃油車時代合資品牌主導的汽車市場格局。同時,中國品牌在新能源領域持續突破。近年來,中國車企陸續推出三五十萬的中高端新能源汽車,國際車企高溢價優勢正逐步減弱。2022年,比亞迪發布高端品牌 “仰望”,國產車企正式進軍全球百萬元級別新能源汽車賽道。
4.產業鏈深度調整
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技術變革帶動全球汽車產業鏈結構深度調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進一步促進了汽車工業體系的上下游貫通,顯著提升汽車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水平,推動我國汽車產業實現提質升級高質量發展。中國已形成全球最全面、最核心、最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國內現存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超60萬家,囊括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整車制造、下游汽車服務的,產業鏈實力雄厚、韌性足。同時,全國已建立起互聯網+車主服務生態圈體系,成功塑造二手車流通、保險、金融、售后等多元化汽車后市場服務體系,成為龐大保有量市場的又一增長新動能。
5.基礎持續完善
完善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是支撐新能源汽車規模擴大的基本保障。近年來,我國充電基礎設施快速發展,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充電基礎設施網絡。據中國充電聯盟公布的數據,2022年,我國充電基礎設施增量為259.3萬臺,其中公共充電樁增量同比上漲91.6%,隨車配建私人充電樁增量持續上升,同比上升225.5%。截止2022年12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521.0萬臺,同比增加99.1%。2022年公共充電站增量為3.7萬座,保有量達到11.1萬座。
6.產業融合發展
新能源汽車與能源、交通、信息通訊持續推動融合,促進能源消費結構優化,交通體系和城市智能化水平提升,逐步構建起產業協同發展的新格局。伴隨著產業融合發展,產業邊界從“有界”逐步轉向“無界”,以傳統汽車相關企業、互聯網造車相關企業、科技類造車相關企業為代表的參與主體跨界融合,分別以汽車研發制造和供應鏈經驗、網絡用戶生態打造經驗、科技產品用戶生態構建能力作為核心優勢切入汽車產業,并加速融合發展,合力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
三、充分認識新能源汽車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挑戰
1.供應鏈安全穩定風險依舊存在
一是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高企,未建立起有效的回收體系。我國鈷、鎳等材料儲量不足,受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及資本追捧等因素影響,原材料價格持續高位運行。動力電池回收面臨回收難度大、回收體系混亂和政策法規約束力不足等問題。二是高性能驅動電機及控制器技術水平較低,競爭力不強。國內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及控制器以中小型、中低端產品為主,國外把控中大型、高性能電機及控制器。我國在高速軸承、高性能磁鋼等部件領域存在技術瓶頸,自主化率較低。三是先進工藝制程芯片無法實現自主供應。國外對我國先進半導體產業封鎖范圍由制造裝備擴大至EDA 工具、高端 GPU 芯片等。我國先進半導體產業基礎薄弱,從原材料、EDA 軟件、IP 到芯片制造封測裝備等均嚴重依賴國外。國產車規級芯片一致性、可靠性低,難以獲得整車企業認可,應用障礙較大。
2.對以“碳管理”為名的國際貿易壁壘應對不足
2023年2月,歐洲議會環境、公共衛生和食品安全委員會正式通過了歐洲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歐盟“碳關稅”更進一步。聚焦新能源汽車產業,歐盟制定了《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對動力電池碳足跡提出管理要求。除了歐盟,在2022年6月,美國民主黨參議員向其參議院金融委員會提交了設立碳邊境調節機制的立法提案,名為《清潔競爭法案》。歐美等市場對相關進口產品的碳足跡、碳含量要求持續加碼。由于產品的碳足跡、碳含量往往貫穿于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甚至涉及產品所使用原材料的制造過程,相關主體須盡早布局應對。
3.新能源汽車安全問題依舊顯著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自燃”事件頻頻發生,時常成為媒體頭條進入大眾視野。據國家應急管理部公布數據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我國發生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640起,平均每天發生超過7起,同比上升32%,高于交通工具火災平均(8.8%)增幅。新能源汽車的安全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成為影響消費者信心的重要因素。能否解決好新能源汽車安全問題,成為決定行業可否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前提。
四、把握中國式現代化要求,持續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面向未來,需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斷謀劃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在新征程上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取得新突破,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1.做好管理協同
管理政策已成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核心推動力之一,涉及新能源汽車產業管理的相關部門應高效協同,劃定及厘清管理邊界,分步有序、重點突出、平衡安全與發展,創新管理模式。建議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安全(包括動力電池及氫能安全)、動力電池回收、車網融合、氫燃料發動機、汽車芯片、數據應用、回收再造等管理引導,彌補產業短板。
2.推進產業協同
以新能源汽車發展為抓手,帶動汽車生產方式和使用方式的綠色轉型,支撐國家“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發展要求。在生產環節,加快建立綠色工廠,實現制造環節節能減碳。在供應鏈環節,實施整車與零部件同步減碳。在使用環節,同步推動汽車、交通、能源領域協同脫碳,一是加強車路協同,實現交通運輸智能高效;二是通過共享出行提升汽車使用效率,改善整體交通環境;三是通過電動汽車有序充電、車網互動、換電、退役電池儲能等方式,解決可再生能源不連續和不穩定問題,實現綠色電能時空轉移。
3.發揮特色優勢
一是舉國體制優勢。中國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未來可通過此優勢,重點攻克關鍵技術,推動關鍵產品的國產化替代,給予相關重點產業人才及稅收等相關優惠扶持政策,不斷優化產業環境。二是資源稟賦優勢。我國在水電、風能、核能和太陽能等方面存在較大潛力,并已形成健全高效的風電、光伏和動力電池產業鏈,為新能源汽車做大做強提供有力支撐。三是規模優勢。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全球領先,規模效益帶來低成本競爭優勢。新能源相關企業可在產業規模化帶來的成本優勢基礎上,持續推進技術、品牌升級,強化產品綜合國際競爭力。四是區域優勢。近兩年全球經濟發展遲緩,各國貿易壁壘加大,我國應發揮區域貿易優勢,充分利用RCEP、一帶一路等雙多邊合作機制,將我國新能源汽車輸送至東南亞等市場,提升海外市場銷量。
4.堅持技術創新
始終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準確認識技術創新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中的核心作用,產業鏈上下游應聚焦關鍵核心技術,謀求共識路線,聚力攻關。同步為人才培養提供優質環境,廣泛培養新能源汽車領域高質量人才,切實支撐產業自主、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