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20年除夕(1895年1月25日夜),因甲午大東溝海戰失利而退守威海衛的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意外收到經游弋在鄰近海域的英國軍艦塞萬號輾轉送達的一封書信,那是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寫給他的勸降書。信中聲言,“大凡天下事,當局者迷,旁觀者審”“至清國而有今日之敗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蓋其墨守常經,不通變之所由致也”,又說,“今貴國亦不可不以去舊謀新為當務之急,亟從更張,茍其遵之,則國可相安;不然,豈能免于敗亡之數乎?”。史載丁軍門閱信后怒火中燒,過后又頗為感慨,如鯁在喉,遂將此信轉呈中堂李鴻章,附上誓言:“予決不棄報國大義,今惟一死以盡臣職!”李鴻章見信亦黯然神傷。僅僅數周后,劉公島即告失守,北洋水師全軍覆滅,彈盡糧絕的丁汝昌服毒自盡,慷慨一死,盡忠殉國。
一個外夷軍酋,隔岸觀火,對舊中國的積弊指出“墨守常經,不通變”,開出“去舊謀新”的藥方,怎不讓一心改良圖變、癡迷洋務的李中堂唏噓再三?怎不讓戎馬一生、獻身北洋海防的丁軍門義憤填膺?一百多年后的現代中國人重讀這段歷史,又何嘗不是感慨系之?
篳路藍縷
類似的悲愴時刻,此后還曾在中華大地上一再上演,宣告了近代中國先進之士“去舊謀新”大規模探索不可避免的失敗結局,中華民族厄運未止。
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傾全力操辦的“去舊謀新”洋務運動,其核心內容就是大力開辦以機器制造業為主的實業,雖說在甲午戰爭的炮火中,中國因為技不如人,一敗涂地,但洋務運動還是留下了工業救國的微弱火種。事實上,自18 世紀以來,制造業一直是國際競爭的主戰場,美國歷史學家威廉·曼徹斯特在《光榮與夢想》一書中曾描述道:“英國人在地球上昂首闊步,似乎他們就是地球的主人;而美國人則在地球上來來往往,似乎根本不在乎地球誰屬。”說到底,他們渾不吝的底氣來自船堅炮利的工業實力,更可以追溯到他們領全球工業革命風氣之先的歷史事實。
對于有著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來說,機器制造業是舶來品。盡管在工業革命之前,在手工業時代,中國一直擁有全世界最發達的制造業,但其畢竟與大規模的機器生產不可同日而語。自鴉片戰爭開始,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清朝封閉的國門,將我泱泱大國推入苦難深重的重重危機中煎熬,拉入世界大潮里浮沉。無數中華仁人志士開始積極探索謀變圖強、救國復興之道。李鴻章在清同治年間就敏銳提出,“中國遇到了數千年未有之強敵,中國處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眼光不可謂不獨到。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清末以來,中國的知識階層盡管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諸多領域存在認知上的嚴重分歧,但普遍認同融入世界大趨勢、走工業化道路是民族復興的必經之路。著名狀元實業家張謇曾主張“富民強國之本實在于工”,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也明確提出,“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可見實現工業化成為中華有識之士的共同夙愿。蒙受了百般屈辱的中華民族,為了求存圖強,主動追求工業化并經受了其漫漫征程中的嚴峻考驗。
令世人矚目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華民族長期衰敗的局面被成功扭轉,我們重新實現了國家的穩定和獨立,創造了推進工業化的有利社會條件,從而真正踏上了大規模工業化的征途,奠定了民族復興偉大轉折的基礎。尤其是近四十多年來,中國工業化速度陡然加快,到 2010年經濟總量已躍升為世界第二,中國重新回到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的位置。無數仁人志士經過逾一個半世紀的不懈努力,終將一個以農業為本的泱泱大國,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大國。從洋貨遍地到成為世界制造中心,風風雨雨,渡過數不清的劫波,中國終于在經濟實力上縮小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回顧歷史,以輝煌的手工業聞名于世的古老中國,在渾渾噩噩中錯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陽光普照。明清時期生發的工商業萌芽,在貧瘠的土壤中頑強求生,歷經數百年的風雨,終究改變不了孱弱的基因。曾國藩、李鴻章、盛宣懷傾心洋務,官辦制造局熱鬧紅火的成果在帝國主義列強的堅船利炮面前灰飛煙滅。胡雪巖、喬致庸另辟蹊徑,徽商、晉商民營模式的精妙別致依然湮滅于超穩定社會結構的歷史宿命中。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處處見煙囪”為典型表征的大機器工業化才真正借由國家機器的威力得以廣泛實施;待改革開放政策確立,經濟特區興起,中國正式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進入全球產業體系,中國制造終于真正緊隨世界潮流,中國與發達國家間的差距才日漸縮小,現代工業體系才得以建立和完善,碩果僅存的文明古國也才擁有了今日的世界工業大國地位。
奮起直追
中國制造篳路藍縷,奮起直追,與世界經濟體系接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這一趕超進程并非一帆風順,而是歷經坎坷。尤其是在 20 世紀 90 年代,復雜的國際環境與國內矛盾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困境,中國憑借堅定的改革開放戰略和靈活的市場化手段化解了困局。21世紀初,以中國加入WTO 為標志的新一輪全球化成就了中國制造業的迅速崛起,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產業結構和產業發展模式的轉型升級,成為新經濟、新產業時代的基本特征,同時也是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難以回避的共同課題。近年來,日益顯著的經濟逆全球化、碳減排的要求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給處于轉型升級關鍵時期的中國制造業增加了更多不確定性。現代科技高歌猛進,新科技革命引發了新一輪制造業革命,而制造業轉型升級則帶來了產業的全面變革,此起彼伏,蔚成世界大潮。這種潮流,是任什么力量都不能阻止的。在這樣的發展環境下,對于先前堅信不疑的問題答案、無從采納的方法路徑,以及畏縮難行的決策判斷,現在都必須一改舊觀了,不疑者疑,不取者取,勇敢前行,中國制造進入了新的攻堅階段。
中國制造是中國經濟的根基和靈魂,中華兒女如何在艱難困苦、貧窮落后的條件下向著工業現代化奮進,如何譜寫中國近現代工業的動人長卷,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描繪新藍圖、制定新戰略、踏上新征程,如何實現中國制造史詩般的創造性活動,中國制造的能力修煉過程中有哪些值得總結的經驗教訓,中國制造怎樣才能在未來與時俱進延續成功軌跡……這些無疑都是發人深思且饒有興味的探討主題。“中國制造”既是充滿魅力的緬懷故事,也是處于進行時態的恢宏話題,又是暢想未來的展望對象——它不是簡單的經濟現象,不是一種均質客體對象,也不是一類線性演進過程;它是一個多世紀以來無數中華仁人志士耗盡心血不懈奮斗取得的成果體現,是不同歷史時期的改良、革命和改革成果,以及全球化進程中通過不斷試錯積累起來的民族自強經驗的物化體現,也是全民總動員脫貧奔富的巨大人力、物力投入的現實載體。它是細致、精微、講究的創新實踐活動,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或缺的物質財富創造能量的大爆發。

“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的名頭,經由中國制造的大規模消費品出口而占領了全球市場,表明中國制造在產品層面上已經獲得了全世界的青睞。中國制造嵌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后發生的規模效應也在持續發酵。但迄今為止,中國制造的相對優勢仍主要處于國際分工產業鏈的中低端,為世界市場提供大量高性價比、中低附加值產品仍是中國在全球經濟分工體系中的主要作用。隨著各種生產要素、環保要求等客觀條件的變化,這將是難以為繼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國正在探索提升自身在全球技術創新體系中地位的有效途徑:一方面,借助大國大市場的獨特優勢,引進、吸收全球先進技術作為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來源,利用發達國家知識和技術的“外溢效應”;另一方面,積極打造自身的開放式創新和高科技研發能力,目標是讓中國制造全方位比肩制造強國,在制造業組織管理、產業發展戰略、高科技研發和全球供應鏈建設等方面為世界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為中國經濟的持續進步提供源源不絕的動能。中國制造構成了“中國夢”的主要內容,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
澎湃力量
中國經濟崛起是現代世界的現象級事件,改變了全球經濟面貌,而中國制造的異軍突起則是中國經濟大廈的強固根基。《中國制造:民族復興的澎湃力量》一書主要以宏觀經濟意義上的“中國制造”為分析對象,因而基本是在同一意義上使用“中國制造”“中國工業”“中國工業化”這幾個概念,并不刻意強調它們之間的差別,目的是基于中國制造的演進歷程,探討中國制造演進的驅動力量和底層邏輯,回溯中國制造是從哪里出發的,又是如何演進到今天的,同時展望中國制造將走向何方。這既是對具有重大社會、經濟和政治意義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時代課題的嘗試性解答,也是中華兒女家國情懷訴求的一種特別表述。
《中國制造:民族復興的澎湃力量》遵循歷史與邏輯統一的分析框架,不對單獨的歷史事件進行深入研究,而著重通過各種現象的交互作用來觀察整體變化及其影響。全書強調運用歷史、政治、社會、經濟、技術、文化等角度的全景交互方式,探究中國制造復興這一社會重大經濟現象背后的本質特征;史論結合,回顧中國制造業的前世今生;敘寫中國在手工業時代的長期輝煌、在工業革命時期的大幅淪落,以及在西方列強凌壓下孱弱而頑強的生存狀態;感受大規模工業化建設起步的速度和激情,回味重新回到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位置的艱辛與喜悅;總結中國工業化歷程各階段的經驗教訓,剖析中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推進路徑和演進邏輯,洞察制造業在中國這個體量龐大的發展中國家所處的地位和發展趨勢,展望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未來圖景,同時探究中國制造業乃至全球制造業興衰成敗的一般規律。
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中國制造復興之路”以史為主,論從史出,包括五章內容,重點概述從洋務運動直至今日,中國制造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進歷程,闡發與中國社會、政治、傳統文化等諸多要素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制造業發展動力機制,揭示中國制造的內在矛盾,探究中國制造崛起的深層根源,簡析國家興盛系于制造業發展水平、制造業直接關乎國運的基本判斷。基于近代以來中國制造自身演進的歷史邏輯這一分期標準,書中各歷史時期分別對應中國制造的探索期、奠基期、崛起期和由大求強期。下篇“中國制造能力修煉”以論為主,佐以史實,也包括五章內容。第六章至第九章分別從創新優化中國制造、民族制造的創造時空、中國制造的人力金字塔,以及中國制造的反脆弱性等不同角度,翻檢影響中國制造演進的產業政策取向、重大創新實踐、經受重大事件考驗時的適應能力、人力結構的發展趨勢、民族工業文化和制造精神等諸多因素,全方位解讀中國制造的能力修煉功夫。第十章把中國制造置于新制造坐標系中,解釋中國制造強國建設中長期規劃藍圖及其實現路徑,展望中國制造強國夢的美好未來。
中國夢的內涵、外延不斷拓展,成為凝聚人心的“最大公約數”。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在前進道路上,我們只會面臨越來越復雜的風險考驗,甚至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我們面臨的各種斗爭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至少要伴隨我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全過程。
未來幾十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關鍵時期。創造了奇跡的中國制造,也一定會一如既往地攻堅克難、一往無前,成為這一史無前例的歷史進程中不可替代的中堅力量!
(本文系人民郵電出版社《中國制造:民族復興的澎湃力量》一書的前言部分,文章題目和分節標題系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