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欧美_精品一区精品二区高清_一区二区久久精品66国产精品_av影片在线播放_国产偷伦视频片手机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xxxx

 
齒輪工業領域服務平臺,行業技術的領航者;
把齒輪傳動之脈搏,譜信息時代之新篇!
當前位置: 首頁 » 業界資訊 » 行業分析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全球化展望

發布時間:2024-01-05 | 來源:中國工業和信息化 | 作者:
   自“十城千輛”工程算起,我國新能源汽車經過了10余年的發展,現在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并擁有領先的量產動力電池技術,亦是全球范圍內新能源出行商業模式創新最為活躍的地區。近年來,在雙碳目標成為各國共識的背景下,我國新能源汽車更進一步,聚力全球化發展路徑。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迎來全球化發展窗口期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優勢釋放擁有進軍全球的基礎和實力

  近年來,我國政府對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產品品質、體系建立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不斷加碼,使得新能源汽車產業整體實力不斷提升,包含整車、動力電池、電池原材料等多領域增長迅速。中國新能源汽車專利公開量占全世界公開量的70%左右。2022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05.8萬輛和688.7萬輛;2023年1—8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543.4萬輛和537.4萬輛。龐大的市場為自主品牌新能源車的規模化提供了基礎,其產品安全、質量、設計等都在反復驗證中升級,具備“出海”優勢。

  2022年,我國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車國內市場銷售量占比79.9%,新能源汽車出口67.9萬輛,同比增長1.2倍。截至2023年6月,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超1500萬輛,全球滲透率約13.9%;從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的數據來看,我國新能源品牌建設能力大幅提升。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前十的企業集團中,我國占據3席;動力電池裝機量前十的企業中,我國占據6席;無論是產品外觀、質量,還是研發、生產能力,都能滿足全球多樣化市場需求。

  全球汽車市場進入電動智能時代本土產品供給跟不上旺盛的市場需求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全球對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視,全球汽車市場從燃油車時代邁入了電動智能時代,預計到今年年末,新能源汽車銷量將突破1500萬輛。以歐洲市場為例,歐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加大補貼力度、降低進口關稅等,挪威對純電動汽車購買者免征購置稅和進口稅,準許消費者免繳25%的增值稅,并給予路權等配套政策支持;荷蘭、丹麥、瑞典等國家和地區也陸續發布“禁售燃油車”時間表,加大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扶持力度。

  


 

  在減碳政策和消費者環保意識的拉動下,以歐洲市場為代表的新能源市場發展需求不斷增加,但其本土車企在互聯網應用、新能源車研發上比中國緩慢,在未來2~3年內新產品數量不多,可能出現本土供給斷層,增長的市場需求以及種種優惠政策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全球化發展提供了新空間。

  中國車企積極拓展布局參與國際競爭打造“中系車”品牌出海

  發展新能源汽車已成為全球車企改革的普遍共識,國際競爭不斷加劇。最近幾年,以德國、日本為主的外資企業也紛紛在全球范圍內布局新能源產業。數據顯示,到2022年,歐洲電動汽車的總銷量預計超過270萬輛。純電動汽車(BEV)的份額繼續增加,同比增長 36%,占所有電動汽車銷量的近 63%;插電式混合動力電動汽車(PHEV)占37%。

  目前,我國車企已基本建成了本土化的電動汽車供應鏈體系,關鍵原材料能夠實現自主供給,電池生產能力處于領先地位,同時在海外建工廠、設立公司,建立品牌本土化認知,由單純貿易轉向品牌出海。2022年,吉利、上汽等中國車企在歐洲純電動汽車市場中的份額已達到10%,上汽、比亞迪、長安、奇瑞、吉利、長城、蔚來等品牌在全球傳統車企向新能源轉型的階段紛紛發力,搶抓出海窗口期。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全球化發展面臨四大挑戰

  歐盟實施多種貿易保護手段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

  2023年9月1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法國斯特拉斯堡作一年一度“盟情咨文”演講時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稱中國新能源汽車因國家給予巨額補貼而被壓低價格,不利歐洲市場。歐盟委員會透露,對補貼行為的反壟斷調查必須在啟動后的13個月內采取措施。這些臨時措施需要在不超過9個月的時間內生效,并且如果法律允許,最終的措施將在隨后的4個月內實施。雖然該事件僅是啟動調查,相關措施是否落地、何時落地仍具有較大不確定性,但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中國電動汽車產品在歐盟發展或提高中國產品的經營成本。

  法國政府長期以來堅持,中國電動汽車具有價格優勢,沖擊了歐洲本土汽車制造商,削弱其產品競爭力。法國財政部已經在著手調整其購買電動汽車提供的補貼,計劃將補貼與碳足跡和環保標準掛鉤,將中國新能源車排除在補貼之外。

  外資企業加快新能源汽車部署中國車企“出海”黃金窗口期壓縮

  在緊迫的氣候目標下,多國發出加強綠色交通的政策信號。

  2023年4月,歐洲議會通過了“減碳55”(“Fit for 55”)一攬子計劃,規定自2035年開始在歐盟境內停止銷售新的燃油車,包括混合動力汽車。

  面對變革,諸多知名汽車品牌不斷調整戰略以支持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新能源車型研發、生產、銷售的比重。目前,寶馬集團純電動產品已經覆蓋寶馬、MINI、勞斯萊斯和寶馬摩托車幾乎所有細分市場,在全球已經交付了超過50萬輛純電動寶馬和MINI車型,僅2022年就交付了超過21.5萬輛,在供應鏈遇到困難的情況下仍比2021年多了一倍,約占整體銷量9%。大眾汽車集團在2023年至2027年期間,將向擁有最豐厚利潤潛力的業務方向及地區投資18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3 310億元),其中超過2/3的資金將投入到與數字化、電動化相關的未來領域。在規劃投資中,15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110億元)將被用于實施電池戰略,包括為新成立的電池公司PowerCo建設電池工廠,以及確保其原材料的前期支出。2022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售雖超過百萬輛,但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在全球市場的份額逐漸縮減,中國新能源汽車先發優勢出現減弱態勢,“走出去”黃金窗口期正在不斷壓縮。

  標準尚未得到國際認可制約我國新能源汽車海外出口

  全球化發展的實際落地,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綜合影響因素,檢測標準、規范引導、技術門檻制約、專利技術保護、監管等環節仍亟待政策完善。全球發達國家都把標準化視作一項重要的戰略工具,他們制定和實施標準化戰略,并高度重視標準的國際接軌。檢測標準一直是新能源汽車技術開發和產業化過程中的研究重點,目前檢測業界缺乏的統一行業標準。美國、歐洲、日本等在推動本國新能源汽車研發的同時,也不斷地完善測試標準,以提高產品的準入條件、深化競品的分析研究。現有標準法規己形成了美國、歐洲、日本體系。目前,中國已經發布了81個新能源汽車相關領域的國家標準,其中包含了通用標準、技術條件、安全性、互換性標準,以及試驗方法等多個方面。這些標準的制定多是“采標”“貫標”歐洲的標準體系。新能源汽車領域全球廣泛采用的國際標準依然以歐洲、美國、日本標準居多,我國新能源汽車企業準入、車輛認證仍受各國準入條件、認證標準的制約。

  核心技術存在“缺口” 動力電池發展優勢正在縮減

  與國外領先企業相比,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尚存在缺口。就高端芯片而言,汽車核心芯片主要依賴進口。就電機而言,目前大部分國內主機廠尚無法生產高品質、效率達到97%的電機,而主要依賴于來自歐洲、美國、日本的供應商。此外,在高速軸承、高端材料、雷達、軟件和傳感器等關鍵零部件方面,中國的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差距。

  在動力電池方面,盡管寧德時代在動力電池領域連續6年擁有全球最大的裝機量,但是隨著國際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各國電池廠商,蓄勢待發,突然快速增長,例如韓國的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正在北美、歐洲等地加速產能布局。其中,LG新能源截至2022年12月底的電池積壓訂單價值高達385萬億韓元(約22.865億元)。LG新能源重點布局北美電池產能,計劃與通用汽車在美國建設3家電池廠,還計劃分別與Stellantis、本田在北美建立電池合資工廠。SK On也將從母公司SK Innovation和韓國私募基金手中籌集2.8萬億韓元(約158.56億元)的資金,以擴大電池業務規模。日本的松下正與特斯拉一起在內華達運營一家電池制造超級工廠,同時正在堪薩斯州的德索托建設第二家超級工廠。并有消息傳出,松下將在美國建設第三家電池工廠。

  多措并舉推動新能源汽車“走出去”

  依托多雙邊合作對話機制,扶持擁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籌備歐洲本土化生產,積極邁向全球化。讓一部分優質企業加快“走出去”,以高質量創新能力企業布局歐洲本地工廠,整合全球資源,獲得海外更多區域成功。對于取得高新技術企業認證、獲得發明專利和設立研發中心等創新舉措,給予獎勵和支持;對擁有科技研發和自主創新力的優質企業給予財政、稅收等政策性利好,鼓勵優質企業擴大發展規模,做大做強,提升企業全球化抗風險能力;鼓勵企業依托中歐、中德、中法、中日、APEC等多雙邊合作對話機制,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全球化發展,積極與海外市場進行政策和戰略交流,多方共同制定推進產業合作的規劃和措施,提升中國汽車產業國際話語權。

  鼓勵國內第三方檢測機構提升國際標準話語權,助推車企打破技術性貿易壁壘;鼓勵民營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治理,加強與全球性和區域性標準組織之間的互動合作;大力鼓勵民營第三方檢測機構將技術創新與標準創制融合發展,爭奪新能源汽車領域標準化制高點;鼓勵民營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在境外開展業務,利用其靈活的合作優勢,從產業層面協助國內新能源車企打破檢測認證的貿易壁壘。支持國內檢測認證機構與國外機構開展合作,簽訂實驗室產品檢驗結果認可協議,突破海外市場準入門檻;加強中國電動汽車相關標準的輸出(包括充電樁接口、三電系統認證、電動車運輸標準等),深化新能源汽車標準間的國際交流合作,積極推動國內國際標準轉化,促進新能源汽車領域法律法規、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準、檢測標準、認證認可等相銜接,推動新能源汽車“走出去”。

  制定關鍵核心技術全球化自我保護的防御機制。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培育產業鏈,加大對新能源汽車供應鏈企業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圍繞實體經濟建立配套金融體系,為零部件企業提供海外布局資金、法規指導等相關保障。支持優勢企業開展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在關鍵零部件領域形成大型國際集團。針對知識產權問題和在出口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貿易壁壘,建議制定相關政策,提升中國汽車品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增強對國際市場政策、法規了解。借鑒國內外知識產權法規規則,設立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培養國際法規專業人才,建立新能源汽車全球化自我保護機制,引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全球化穩健發展。

[ 業界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陵市| 武川县| 张家川| 大同市| 新河县| 清河县| 台州市| 柏乡县| 张家界市| 漳州市| 池州市| 固阳县| 闵行区| 晋江市| 两当县| 兴和县| 正镶白旗| 阿勒泰市| 铜梁县| 汉沽区| 页游| 南木林县| 旬邑县| 乐亭县| 丹巴县| 辽阳县| 新巴尔虎左旗| 卫辉市| 共和县| 丹寨县| 西丰县| 崇左市| 海林市| 东明县| 墨玉县| 维西| 建平县| 塘沽区| 手机| 津南区| 岳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