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欧美_精品一区精品二区高清_一区二区久久精品66国产精品_av影片在线播放_国产偷伦视频片手机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xxxx

 
齒輪工業領域服務平臺,行業技術的領航者;
把齒輪傳動之脈搏,譜信息時代之新篇!
當前位置: 首頁 » 業界資訊 » 行業分析

安慶衡:2023年中國汽車產銷突破3000萬輛的思考

發布時間:2024-01-16 | 來源:中國汽車報 | 作者:安慶衡
   

 

  近日,中汽協公布了2023年中國汽車產銷突破了3000萬輛的消息,這一成績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關注。

  大家都為中國汽車產業經過70年的奮斗,在2023年取得好成績、刷新汽車產銷記錄而歡欣鼓舞,也期待中國汽車產業未來能取得更大成績。

  然而,在欣喜之余,部分朋友和專家也提出了一些應該思考的問題。比如,在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下,以及新能源汽車深度內卷的產業環境下,對取得這樣的好成績能否持續表示擔憂。對此,我簡單說些自己的看法:

  一、2023年取得產銷3000萬輛的好成績來之不易

  剛剛走出疫情的2023年對汽車行業來講,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國內外的政治形勢和經濟形勢不容樂觀,許多企業面臨經營困境,新能源汽車大部分企業持續虧損,大家都承受著很大的壓力。然而,整個汽車行業頂住了壓力,各個企業努力拼搏、堅持創新、堅持自主發展、堅持對外開放,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創造出了產銷突破3000萬輛、出口491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銷949.5萬輛、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30%以上、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占率過半這樣年初誰也沒有預測出來的好成績,取得這樣的好成績實屬不易!

  二、產銷突破3000萬輛不等于形勢一片大好

  產銷突破了3000萬輛,大家自然歡欣鼓舞,也馬上有人對2024年汽車產銷及今后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做出了更樂觀的預測。但我認為我們還是要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理性客觀看待取得的成績,并關注其中潛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去努力解決問題。

  1、一些專家指出,雖然汽車產銷實現了3000萬輛,但仔細分析發現,去掉出口部分,近幾年國內的汽車銷售基本仍舊保持在2500萬輛左右的水平,汽車的國內銷售近幾年甚至呈逐年下降趨勢。也就是說,雖然全行業拼盡全力,這幾年國內的汽車消費并沒有實現增長,這很值得我們注意。

  2、我國新能源汽車確實發展很快、很好。但很大的一個問題是—新能源汽車全行業虧損面太大,新能源汽車企業目前只有特斯拉、比亞迪、理想和埃安4家盈利,大部分新能源汽車企業都在虧損,亟需改善,否則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繁榮就很難持續。

  3、大家知道汽車產銷突破3000萬輛的口徑是批發量,需要注意經銷商和其他形式的庫存使得批發產銷數與實際的內需、實際的零售有一定的差距。

  總之,在為汽車產銷突破3000萬輛高興的同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過分樂觀,要做迎接困難、在新的一年和今后繼續奮斗的準備。

  


 

  三、應該認真分析出口形勢

  2023年,我國汽車出口增長顯著,但也需要認真分析下一步可能面臨的形勢和困難。

  1、新能源汽車出口需求擴大,但出口市場建設還不夠成熟。

  在全球氣候問題和世界能源危機的雙重催化下,海外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確實在不斷擴大,今后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規模和增速也會持續攀升。但在2023年出口總量中,出口俄羅斯的汽車數量排名第一、占比頗高,這其中涉及俄烏沖突這一特殊背景,下一步繼續保持出口水平的難度不小。

  2、日趨復雜的國際形勢和部分國家與地區的“砌墻”行為或放緩新能源汽車出口的整體勢頭。

  歐盟已經開始對中國企業發起反補貼調查,今年下半年預計將公布結果。不管最終結果如何,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都將產生負面影響。再加上美國、法國等國家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抵制和由于中國汽車出口高速增長背景下的貿易摩擦風險加劇,這些因素會放緩中國整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步伐,形勢不容樂觀。

  3、正視與日本、德國出口額差距,加快海外生產及銷售布局。

  2023年,中國汽車整車出口數量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一,值得慶祝,但與此同時也需看到我們的其他方面差距:

  首先,雖然中國汽車整車出口數量超過日本,但2023年上半年的統計數字表明,我國的汽車出口額還是低于德國和日本,居全球第三,估計到年底,出口額還達不到第一。也就是說,我國在汽車出口水平和單價上仍有提升空間。另外,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491萬輛大約只占中國汽車總產量3016.7萬輛的16.2%,比例還不夠大,而且491萬輛中還有30多萬輛特斯拉汽車的出口。

  而有關專家估計2023年日本汽車出口量410萬輛約占國內汽車產量872萬輛的47%,將近一半。如果再加上日本KD(散件組裝)出口量約25萬輛,日本汽車總出口量約占國內汽車產量的49.88%,也就是日本國內生產的汽車約一半出口。

  其次,中國主要車企在海外生產和銷售的比例都比較低,而日本汽車2023年預計全球總產量2671萬輛中,海外產量高達約1799萬輛,約占三分之二。盡管中國的國情與日本不一樣,但可以看到,在出口和發展海外生產和銷售方面,我們還有很大追趕空間。最后,中國單個企業出口規模都不大,互相競爭還不少,沒有形成合力,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急需提高。

  總之,我國汽車出口形勢喜人,但挑戰猶存。在國內汽車消費形勢不夠樂觀的形勢下,一定要認清我們的差距,努力做好相關工作推動出口,如果出口稍加波動,影響就會比較大。

  事實上,中國汽車產銷突破了3000萬輛之后,給我們一個強烈啟示:在國內汽車消費增長減緩、甚至下降的情況下,今后不僅要關注國內的消費,還更要關注國外的市場變化,關注如何加強出口。

  當前,一些企業在國內市場發展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發展需要的情況下,強化了汽車出口工作,并先后在國外建廠或開展合資。

  我們需要全面認真考慮如何面對新的布局決策、確定發展策略、處理好出口和內銷關系等,并要積極向日本等先進企業學習,改進提高與出口相關的工作 。

  


 

  四、妥善處理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的關系問題

  能否處理好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的關系,對近幾年汽車工業發展以及汽車總量的影響至關重要。2023年,中國燃油車與新能源車的比例大約為7:3,企業主要依賴燃油車盈利。我們預計2024年油電比例為6:4,燃油車比例下降的趨勢不會改變,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如何合理部署力量和投資顯得尤為重要。

  1月11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發布。其中,第三條,統籌推進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中,提出到2027年,新增汽車中新能源汽車占比力爭達到45%,初步確定了油電轉換的目標。

  擔心歸擔心,發展歸發展。這幾年,盡管有關燃油車退出的擔憂不斷,但在爭議中,消費者幫助汽車產業做出了另外的選擇。中國汽車產業中原來認為高不可攀的混合動力快速發展起來了。比亞迪、吉利、長安、長城、奇瑞、上汽等汽車企業紛紛發展自己具有特色的混合動力系統,理想汽車的增程式混合動力在市場上表現活躍。各企業混合動力汽車的總量逐步上升,特別是插電式混合動力增長更快。全國混動車型銷量增幅已經連續多個季度超越純電動車,應該說混合動力車的發展對產銷實現3000萬輛也是有積極貢獻的。

  眼下,一些人對于燃油車退出仍感到憂慮,這也很自然,因為現在汽車行業是靠油車賺錢。一些專家則呼吁國家應該給燃油車補貼,來解決一些矛盾,也是合理訴求。

  當然,補貼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在難題面前,不同汽車企業除了努力發展混合動力汽車之外,對燃油車退出的問題分別主要做出了自己不同的3種決策和安排:

  第一種決策:比亞迪公司在具備了混合動力和電動車同時發展的底氣下,2022年3月宣布停產、停售燃油車,專注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發展。事實證明比亞迪做了正確的決策,2023年實現產銷302萬輛,比亞迪的決策應該說是最激進的,但也是很成功的。

  第二種決策:奇瑞汽車在本身新能源汽車發展相對較慢的情況下,沒有怨天尤人,在努力加快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同時,依靠自身燃油車發展的優勢,堅決促進燃油車銷售和出口,2023年取得了顯著成績,出口的數字更是亮眼,靠努力發揮自身的燃油車優勢,贏得了全面發展的時間。奇瑞汽車的決策是很現實的,也是很有成效的。

  第三種決策:吉利等企業堅持“燃油車+新能源車”的“兩條腿”走路,不放棄盈利能力較強的燃油車,并將燃油車與新能源“兩條腿”走路視為較長期的發展戰略,也就是要用燃油車利潤去補貼新能源。這樣發展新能源可以不走“燒錢式”路線,值得肯定。另外,吉利還推出了搭載油電混動技術的比傳統燃油車性能更為先進的車型“中國星”,實現了純電動、油電混動和插電混動同時發展的布局,不失為解決油車退出問題的好辦法。吉利等企業的決策是科學的,也是實用的。

  除了這幾種決策之外,有的企業在電動車還沒有做強、混合動力還沒有涉足的情況下,過早地宣布放棄了燃油車,結果自然比較被動。

  


 

  五、繼續創新,推動中國汽車產業良性發展

  中國汽車產業在不斷發展壯大,但也面臨嚴峻的挑戰。當汽車產銷突破3000萬輛大關后,新能源汽車發展和汽車出口其中任一項發生問題,都會對產銷總量產生影響,需要做好各種應對的準備。

  面對部分國家和地區的“保護”行為,我們要堅定產業自信。歐盟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企業開展反補貼調查,實則沒有道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出口增長,源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不斷創新下成本不斷降低、水平不斷提高,得到包括歐盟消費者的認可,絕不僅是中國政府支持和補貼的結果。我們只要繼續做好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創新,在固態、半固態電池和其他新型電池開發應用上取得突破,在芯片發展上取得突破,在提高中國新能源汽車智能水平上下功夫,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競爭力進一步提高,歐盟等做法的意圖就不會完全如愿,中國汽車出口一定會繼續增長。

  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創新中發展,在爭論中前進,在各種新老造車勢力的博弈中取勝。2023年,比亞迪、吉利、理想、長城、長安、奇瑞、埃安等企業都取得了良好成績。

  2023年底,華為和小米等新力量又陸續發力,登上力求改變中國汽車產業面貌的舞臺,在2024年一定會對原有的汽車企業形成新的挑戰。至于結果如何,產生的沖擊會多大,目前尚難以估計。但不管怎樣,都會為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增加新的動力。面對新的挑戰,原有的企業要繼續加油,也歡迎擁抱所有新興力量的加入!

  (作者安慶衡系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主任)

[ 業界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洞县| 东乡| 绥滨县| 宝清县| 藁城市| 阿城市| 澄江县| 乐东| 靖西县| 莲花县| 德令哈市| 乐陵市| 保山市| 商洛市| 北辰区| 台安县| 丰城市| 金秀| 商河县| 望江县| 新兴县| 江永县| 嘉祥县| 来宾市| 扶余县| 垣曲县| 晋州市| 汝南县| 若羌县| 曲沃县| 尤溪县| 汕尾市| 松滋市| 湛江市| 西安市| 惠来县| 和龙市| 永登县| 龙门县| 曲沃县| 东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