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7日,山東重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濰柴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譚旭光在日本東京創新中心組織召開專題會議,邀請日本多位專家就全面提升農機具水平,補齊技術短板,進行深入交流。
譚旭光說,要從整車整機角度推進動力系統一體化競爭力提升,特別是在農機具上做好產業鏈布局,拓展多功能性能。希望各位專家深入中國市場一線,在中國的田間地頭,親自與客戶交流,親自操作農機具,做出接地氣的產品。
譚旭光的這番話一經發布,就在農機行業引起強烈反響。誠如譚旭光所說,農機具是農機行業最大的短板,大國小農的現狀注定不能簡單引進國外高端機具,加上國內區域農藝的復雜性,需要農機人結合國內現狀勇于創新,研發適用國內工況、高可靠性的農機具產品。
業內人士紛紛點贊、支持譚旭光的言論。針對現階段國內農機具小批量、多品種的業務特點,要深入研究農藝特點,建立標桿企業,將先進的技術引進來,做好產品對國內農藝的適應性應用推廣,同時解決農機具業務短板問題,產品的品質和可靠性是關鍵,制造精品的機具產品,必須有競爭力,才能讓農機具產品引領行業。結合國內政策導向與國內種植產業、土地規模和農藝需求,要優化國內農機具產品適應性,優機優補,為農業從業者提供優質的產品,將農機產業短板消除。我國就要立足農業發展實際情況,加大研發實用高效型農機具,同時要擺脫、減少粗制濫造農機具的行業影響。
目前,我國的農機具水平還是比較落后,技術含量低,可靠性差,不能滿足當代及未來中國農業發展需求。我們既要學習國外先進農機具設計理念,也要創新獨立,從設計理念、制造工藝等方面都要有顛覆性的突破,快速研發制造出高水平的農機具。要培養能靜下心來研究農藝、農機的專家,千萬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要創造心無旁騖一心攻主業的環境,讓專家留下來、待得住,研發符合我國國情、國策和適合不同區域、不同農藝條件下的高可靠性、高性價比的農機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