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我國未來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市場培育力度需進一步加大、部分前沿領域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產業發展存在不確定因素,應在產業體系、市場主體、前沿技術及國際合作等方面持續發力,為未來產業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對2024年形勢的基本判斷
地方政策體系建設將進一步落實
2023年按下了我國未來產業培育的加速鍵,地方政府密集出臺相關政策,紛紛加快布局未來產業。
在未來產業總體政策方面,北京市出臺《北京市促進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要面向六大領域二十大方向,打造未來產業策源高地。浙江省出臺《關于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優先發展未來網絡等9個創新基礎良好、成長較快的未來產業,培育發展量子信息等6個力量尚在集聚、遠期潛力巨大的未來產業。江蘇省出臺《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將重點發力未來網絡、通用智能、前沿新材料等10個成長型未來產業,一批前沿領域實現從無到有,初步培育形成“10+X”未來產業體系。
在未來產業細分賽道專項政策方面,地方政府圍繞元宇宙、通用人工智能等領域開展系統布局。例如,在元宇宙領域,《江蘇省元宇宙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上海市“元宇宙”關鍵技術攻關行動方案(2023-2025年)》《鄭州市元宇宙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加速出臺;在通用人工智能領域,《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引領地的實施意見》《安徽省通用人工智能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相繼發布。
展望2024年,地方未來產業政策的覆蓋廣度將進一步擴大。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11月,31個省級行政區(我國港澳臺地區除外)中北京、上海、江蘇、浙江、江西等省市發布了30余個未來產業政策,其中8個文件于2023年集中發布。2024年,一方面,尚未出臺未來產業政策文件的省級政府將加快謀劃布局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已出臺相關政策文件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將按照上位文件的要求,結合自身情況加快出臺操作層面的未來產業政策文件。此外,圍繞量子信息、元宇宙、通用人工智能等重點未來產業細分領域,地方政府將在貫徹落實相關部門文件基礎上,出臺更加細化的專項方案。
關鍵領域技術創新將進一步提速
2023年,國家層面聚焦未來產業關鍵技術、細分賽道,構筑產業競爭新優勢,取得了新成果。
一是國家層面采取“揭榜掛帥”的方式,全面激發未來產業創新潛力。2023年9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印發《關于組織開展2023年未來產業創新任務揭榜掛帥工作的通知》,指出在充分借鑒地方經驗的基礎上,主要面向未來制造、未來信息兩大前沿領域,聚焦元宇宙、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通用人工智能四大重點方向,系統布局實施核心基礎、重點產品、公共支撐、典型應用等共計52項具體任務,科學引導先行先試,全面推進技術創新研發,加快培育未來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
二是部分前沿領域實現創新成果新突破。在量子信息領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設計了時空解復用的光子探測新方法,構建了高保真度的準光子數可分辨探測器,提升了光子操縱水平和量子計算復雜度。在6G領域,由鵬城實驗室牽頭打造的科技基礎設施—面向6G空天地全場景寬帶無線通信環境科學設施(簡稱“鵬城鴻雁”)一期正式上線。
展望2024年,國家和地方將圍繞未來產業重點賽道和方向,加快形成未來產業培育的創新模式。在國家層面,一是將強化“揭榜掛帥”任務的科學合理評估,及時發布未來產業創新任務“揭榜掛帥”(第一批)入圍揭榜單位。二是將建立健全未來產業創新任務“揭榜掛帥”分批次、分領域協同推進機制,同步加快布局量子信息等前沿領域“揭榜掛帥”的相關工作,引導地方結合自身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推動特色領域先行先試、率先發展。
在地方層面,需要圍繞“揭榜掛帥”任務,出臺一系列配套激勵政策,打造面向未來產業細分領域的政策組合拳,積極推動關鍵領域技術實現新的突破。
標準和知識產權體系建設、安全治理能力將進一步提升
2023年,在推動未來產業標準化與治理強化方面,我國在量子信息、元宇宙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
在標準體系建設方面,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科學技術部、國家能源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印發《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架構》(YD/T4301-2023)、《量子密鑰分發(QKD)網絡 網絡管理技術要求 第1部分:網絡管理系統(NMS)功能》(YD/T4302.1-2023)、《基于IPSec協議的量子保密通信應用設備技術規范》(YD/T4303-2023)三項通信行業標準落地實施。全國量子計算與測量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578)發布《量子計算術語和定義》,規范了量子計算通用基礎、硬件、軟件及應用方面相關的術語和定義;為推動元宇宙標準化建設,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工業和信息化部元宇宙標準化工作組籌建方案(征求意見稿)》。
在知識產權方面,2023年9月,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關鍵數字技術專利分類體系(2023)》,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瞄準新興數字產業和前沿技術領域,重點選取人工智能、高端芯片、量子信息、物聯網、區塊鏈、工業互聯網和元宇宙等七類關鍵數字技術,明確技術邊界并劃分技術分支,構建技術分支與國際專利分類的參照關系,對關鍵數字技術專利發展狀況進行宏觀統計監測。
在安全治理方面,2023年8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聯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教育部、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促進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發展,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風險。
展望2024年,針對未來產業相關重點領域,統籌發展和安全已成共識。一方面,國家相關部委將聯合地方進一步加快政策安全治理工作,鼓勵支持國內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參與未來產業國際標準制定,支持行業龍頭企業牽頭建立細分領域未來產業技術和產業聯盟,推進國際標準化活動及標準研制工作,推廣我國優勢技術標準,提高我國在未來產業關鍵領域中的規則制定能力和知識產權保護能力。另一方面,企業積極推進行業標準制定工作,加快未來產業細分領域知識產權布局,并針對未來產業基礎共性、行業通用等標準規范,加快在重點領域成立行業標準組織、產業聯盟,積極主導和參與重要標準制定。
二、未來產業劃定發展路線圖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交通運輸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未來產業技術創新、產業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發展,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業規模穩步提升;到2027年,未來產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部分領域實現全球引領。
專家認為,《意見》充分把握全球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趨勢,前瞻部署了生物制造、量子信息、氫能、核能、基因和細胞技術等多個細分賽道,將全面支撐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全面布局新賽道
未來產業由前沿技術驅動,尚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是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重大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持續涌現,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融合不斷加深,催生出元宇宙、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量子信息等新產業發展方向。大力培育未來產業已成為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開辟新賽道、塑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
我國具備工業體系完整、產業規模龐大、應用場景豐富等綜合優勢,為未來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各省(區、市)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地出臺了培育未來產業的政策文件。但我國未來產業發展也面臨系統謀劃不足、技術底座不牢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意見》從技術創新、產品突破、企業培育、場景開拓、產業競爭力等方面提出到2025年和2027年的發展目標。
賽迪研究院未來產業研究中心所長韓健介紹,到2025年要形成“一批+6百”的目標體系,建設一批未來產業孵化器和先導區,突破百項前沿關鍵核心技術,形成百項標志性產品,打造百家領軍企業,開拓百項典型應用場景,制定百項關鍵標準,培育百家專業服務機構,初步形成符合我國實際的未來產業發展模式。
《意見》重在產業化落地。賽智產業研究院院長趙剛認為,《意見》提出以傳統產業的高端化升級和前沿技術的產業化落地為主線,力爭做到兩年“打基礎”,五年“大提升”,成為世界未來產業重要策源地。
此外,《意見》還詳細規劃了六大方向超過50多個細分領域的未來產業發展,明確提出了下一代智能終端、信息服務產品、未來高端裝備三類標志性產品發展路線。
“設定未來產業發展目標既是我國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自身現實需求,也是參與國際競爭的外部形勢要求。從自身需求看,是我國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從外部需求看,是我國主動參與全球未來產業分工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的必然選擇。”趙剛說。
重點瞄準六大方向
未來產業發展的核心是前沿技術創新突破。《意見》按照“技術創新—前瞻識別—成果轉化”的思路,提出面向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六大重點方向,實施國家科技重大項目和重大科技攻關,發揮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創新載體作用,鼓勵龍頭企業牽頭成立創新聯合體,體系化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趙剛分析,與優勢產業、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相比,未來產業有3個明顯特征。未來產業技術創新不是漸進式微創新,而是前瞻性、顛覆性重大創新,例如未來信息產業中的通用人工智能和量子信息、未來健康產業中的基因工程、未來材料產業中的超導材料等技術創新;未來產業生產要素配置不是傳統要素線性疊加,而是現代要素相互融合和配置效率指數級提升,例如量子計算機能讓計算能力實現成千上萬倍增加;未來產業邊界不是界限清晰,而是呈現出不同產業跨界融合和智能化、綠色化等發展特征,如智能制造、生物材料、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等。
打造標志性創新產品
《意見》提出,打造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超大規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聯網等十大創新標志性產品。
趙剛分析,當顛覆式技術創新呈現出技術性能成倍提升、產品化成本大幅降低、應用場景廣泛等特征后,創新產品就形成規模經濟效應,具有巨大的市場前景。
當前,滿足這3個特征的標志性產品主要有兩類。一是通用人工智能產品。由于以ChatGPT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取得重大進展,圍繞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形成的智能產品,如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AI手機和個人計算機、人形機器人、高級別智能網聯汽車、智能裝備、智能云服務、超大規模新型智算中心等智能產品和服務就具有較好前景。二是生物科技產品。由于細胞和基因工程等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生物科技創新產品工程化能力加速提升,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如基因編輯、合成生物等。其他一些前瞻性技術盡管在實驗室獲得了成功,但離大規模產品化和商業化還有很大差距,例如量子信息技術創新。
國際數據公司IDC預測,人工智能電腦在中國個人計算機市場中新機的裝配比例將快速攀升,2027年有望達85%,成為市場主流。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戰略及業務拓展副總裁阿不力克木·阿不力米提表示,人工智能電腦是自然語言交互的個人AI助理。在過去40年發展歷程中,聯想不斷推出變革用戶體驗的產品,未來還將和生態伙伴攜手實現人工智能電腦快速普及,讓AI惠及每一個人。
目前我國算力總規模排名全球第二位。但從結構看,通用算力占了大半,高性能算力占比有待提升。浪潮信息高級副總裁劉軍表示,高質量算力采用先進的計算架構,具備高算效、高能效、可持續、可獲得、可評估五大特征。其中,高算效是實測性能與資源利用率雙重提升,是算力供需失衡、算力利用率低等矛盾的破解之道。而高能效是在最低碳排放前提下實現最大化算力輸出,確保能源利用最優解。
腦機接口作為十大標志性產品之一,近年來在電極、算法、芯片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2023年9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牽頭在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創新合作平臺成立腦機接口研究工作組。
中國信通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副所長閔棟介紹,腦機接口可應用于醫療、娛樂、智能生活、教育等領域。其中,醫療領域是主要陣地。腦機接口與醫療結合展現出廣闊應用前景,為相關疾病診療和康復提供了全新手段。此外,腦機接口還可與虛擬現實、人機交互、人工智能等技術結合推動現有產業變革,如腦機接口應用于工業領域,可幫助人們通過意念操控機器人、無人車、工業產線等設備。
未來產業潛在價值巨大,需要資本持續投入。趙剛建議,要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加大投入,也可適時組建國家未來產業發展基金,并引導地方設立未來產業專項資金,發揮政府引導基金的引導性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共同投資未來產業。同時,完善金融財稅支持政策。
三、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市場培育力度需進一步加大
隨著未來產業頂層設計不斷優化,我國先進通信、量子信息、人工智能、衛星互聯網等重點領域的企業紛紛開展新一輪戰略布局,但仍存在產業主體不強、競爭力不足等問題。
騰訊研究院2023年7月發布的《數字化轉型指數報告2023—構建未來產業競爭力》顯示,在未來信息、未來能源、未來制造、未來空間和未來生物六大領域中,從企業規模來看,大多數企業的人員規模都在200人以下,且以中小型創新創業企業為主,缺乏生態主導型領軍企業。從投資次數分布情況來看,未來產業在初創階段和風險投資早期的企業占比較高,占到獲得融資且未上市企業的3/4以上,表明大量未來產業企業仍屬于發展初期。天眼查發布的2023年上半年人工智能產業投融資情況顯示,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天使輪、A輪及戰略融資事件數量總和超過人工智能產業總投資的50%。此外,相關央企雖然已開始布局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前沿領域,但仍處于技術論證和場景前期驗證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和市場化規模,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
部分前沿領域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
未來產業高度依賴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目前,我國原始創新能力依然不足,科研成果到市場的產業化路徑仍有待完善。一是科技研發投入比較低。我國部分企業對基礎研究投入的貢獻度低,僅占1%左右,企業對基礎研究原創性的投入缺乏動力,對前沿技術的掌握能力有待提升。二是部分前沿領域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以生物科技領域為例,歐美發達國家生物科技的成果轉化率達到了60%~70%的水平,我國生物科技的成果轉化率較低,不足30%。同時,地方普遍反映,受場景拓展限制,前沿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較慢,例如,在量子信息領域,很多企業對其產業化前景預期不高,認為短期內難以實現經濟效益。
產業發展存在不確定因素
受技術發展、資本創新、市場需求、政策環境等多方面影響,未來產業發展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一是我國未來產業培育仍面臨統籌好“長期”和“短期”、“政府”和“市場”關系等挑戰,資本市場“短平快”現象較為普遍,有耐心的資本不足,難以滿足未來產業發展所需的長期投入。二是在未來產業的基礎核心技術研發方面,現有科技金融機制仍然以政府補貼為主,產業私募基金、風險投資等市場主導的新型金融產品體系仍然缺乏,難以滿足未來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多元化、市場多層次化、細分領域個性化的資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