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速覽:
★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在優化制造業企業發展環境上下更大功夫。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1.2萬家。
★再培育100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圍繞六大方向 對未來產業發展作出前瞻性部署。
★圍繞生物制造等新興領域,再建設一批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引導有條件的高新區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
★有序推進5G網絡向5G輕量化、5G-A演進升級。
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金壯龍介紹,工業和信息化部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落實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部署,與各方一道,推動新型工業化取得一系列新進展新成效。
形成了全、多、大的獨特優勢。用三個字概括,一個是“全”、一個是“多”、一個是“大”。“全”就是體系全,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多”就是品種多,各種制造業都有,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大”就是規模大,2023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39.9萬億元,占GDP比重31.7%,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26.2%,占全球比重約30%。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步伐加快。2023年,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15.7%,裝備制造業占比達33.6%。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持續推進,重點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80.1%、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62.9%。人工智能正深層次賦能新型工業化,培育421家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綠色制造加快推進,“十四五”前兩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6.8%。2021-2023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0.3%。2023年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量約22億噸,利用率達到54%。
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布局建設了30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覆蓋動力電池、人形機器人、高性能醫療器械等領域,建立23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178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特別是我國部分重點領域取得一批創新成果,C919大型客機已經有6架交付東航,已經開通上海飛北京、西安、成都、廣州的航線。ARJ21新支線飛機共交付139架,其中交付海外3架。國產第一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投入商業運營。“嫦娥六號”實現了月背采樣返回,6月28日國家航天局舉行了月球樣品交接儀式,一共1935.3克樣品。國產最大直徑盾構機“京華號”投入使用,智能6行采棉機實現量產。
企業實力也不斷增強。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達50.1萬多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46.3萬家。產業鏈骨干企業加快壯大。專精特新企業不斷涌現,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過14萬家,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萬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557家。
金壯龍表示,這幾年,我國信息通信業發展比較快,信息通信業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我國累計建成5G基站383.7萬個,占全球比重還是比較高的,達60%以上,實現了“市市通千兆”“縣縣通5G”“村村通寬帶”。算力總規模位居全球第二。工業互聯網初步建成網絡、標識、平臺、數據、安全五大體系。商用牌照發放5年來,5G應用已經融入千行百業,在工業、電力、礦山、醫療、教育等領域實現規模推廣。
金壯龍指出,我國工業發展雖然取得長足進步,但總體上講,仍處在由大變強、爬坡過坎的重要關口,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基礎能力等方面還存在突出短板,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依然較多。工信部將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真抓實干,善作善成,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成績,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在優化制造業企業發展環境上下更大功夫
“我們還將在優化制造業企業發展環境上下更大功夫。圍繞釋放經營主體活力,多措并舉降低企業成本,我們要扎實開展清理拖欠企業賬款專項行動。圍繞釋放居民消費潛力,開展消費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全國行活動,推進新能源汽車、綠色建材、智能家電等優質產品下鄉。圍繞釋放產業升級動力,堅持新老并舉,改造升級傳統產業,鞏固提升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金壯龍表示。
今年以來,工業經濟運行實現了良好開局,呈現了持續回升向好態勢。特別是今年1-5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增速比2023年加快了1.6個百分點。5月,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同比增長7.5%,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了10%。
下一步,工信部將著力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到新型工業化全過程,扎實推進穩增長、保安全、促升級,鞏固和增強工業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具體來看,繼續抓好十大重點行業的發展,鼓勵支持工業大省“挑大梁”,以及進一步擴大制造業有效投資。
再培育100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我國已經培育了200家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今年將再培育認定100家左右。同時,支持各地聚焦縣域經濟特色優勢產業,因地制宜培育省級集群。”金壯龍指出,到6月底,我國已經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過14萬家,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1.2萬家。工信部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抓住四個關鍵詞,即“服務、管理、發展、幫扶”。具體來說,就是要堅持服務和管理并重,發展和幫扶并舉。特別要擦亮“專精特新”這塊金字招牌,支持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
具體來看,主要有四方面措施:
一是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支持力度。出臺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聯合財政部支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打造新動能、攻堅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強化產業鏈配套能力。因為專精特新企業很多都是參與到大企業的供應鏈,大企業一般是鏈主企業、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都成為配套專家。聯合國務院國資委等部門實施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攜手行動,中央企業在產業鏈當中很多都是鏈主企業,鼓勵中小企業參與當中。發揮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的作用,帶動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專精特新。
二是加快中小企業“上云用數賦智”。深入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力爭到2027年,實現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率先實現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化服務供給,支持大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資源和能力,大力發展“小快輕準”數字化產品和解決方案,小就是小型化,快就是快速化,輕就是輕量化,準就是精準化,這些有助于降低轉型成本,讓更多中小企業敢轉、會轉、轉得好。
三是培育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我國已經培育了200家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今年將再培育認定100家左右。同時,支持各地聚焦縣域經濟特色優勢產業,因地制宜培育省級集群。
四是構建優質高效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從政府角度更多的還是要為中小企業做好服務,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健全公共服務體系,發揮市場化服務機構作用,統籌推進政策惠企、環境活企、服務助企、創新強企、人才興企。加快建設中國中小企業服務網,推動國家、省、市、縣四級服務網絡互聯互通,匯聚整合政務、市場等各類服務資源,為中小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切實幫助企業降本、提質、增效。
再建設一批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我國已經建設了30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在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金壯龍表示,下一步,工信部還要加大建設力度,進一步優化布局,圍繞生物制造等新興領域,再建設一批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同時,為更好支撐技術迭代、工藝改進、產品創新,還將聚焦電子信息、精細化工、重大裝備等重點領域,布局建設一批中試和應用驗證平臺。
金壯龍表示,要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有利時機,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聚焦綠色、智能、融合,鼓勵支持企業率先布局、持續投入,構筑未來發展的新優勢,做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
新興產業要培育壯大。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占GDP比重約13%,成長空間和潛力巨大。對5G、新能源汽車、光伏、鋰電池等優勢產業要加快強鏈延鏈補鏈,進一步增強技術優勢,擴大市場規模,提升全產業鏈競爭力。對新材料、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型儲能、氫能、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要繼續用好國內大市場和豐富應用場景,系統推進技術創新、規模化發展和產業生態建設,培育一批生態主導力強的領軍企業,形成更多能夠引領產業升級的新興支柱產業。
未來產業要超前布局。今年1月,工信部會同教育、科技等部門聯合印發了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聚焦六個未來——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等六大方向,對未來產業發展作出前瞻性部署。下一步,工信部將圍繞這六個方向,特別聚焦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元宇宙、下一代互聯網、6G、量子科技、原子級制造、深海空天開發等領域,實施一批科研攻關項目,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一批標志性產品,取得一批標志性成果,建設一批企業孵化器。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先行先試,開發典型應用場景,探索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培育更多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引導有條件的高新區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
推動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要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為主線,繼承鞏固,創新發展,加快建設一流高科技產業園區,打造產業科技創新高地,讓國家高新區成為創新驅動示范區、新質生產力引領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金壯龍表示,突出抓好三個方面工作:
一是增強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推動在國家高新區布局更多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大科學裝置、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建設一批中試驗證平臺和高能級企業孵化器,集聚和培育更多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支持承擔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培育世界一流企業和科技領軍企業。實施“百園百校萬企”創新合作行動,支持國家高新區與高校、大學科技園協同創新。
二是做強做優做大主導產業。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加快建設數字園區、綠色園區,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實施新賽道培育行動,建設產業協同創新網絡,開發開放一批重大應用場景,引導有條件的高新區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
三是健全國家高新區工作體系。落實好國家高新區建設主體責任,促進科技、教育、產業、人才、金融等資源要素在園區融通發展。進一步優化布局,推動一批省級高新區升級國家高新區。針對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不同特色,支持“一區一策”開展政策探索。優化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體系,建設綜合管理服務平臺,打造“火炬”品牌升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