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工程機械用戶表示了消費者的期待,他說:“越來越多的工程機械大客戶對生產率有更高要求,希望得到更高標準的大修和翻新服務。”
后市場領域更具經濟效益
通過翻新,可以將舊設備恢復到接近新設備的狀態,從而節省了成本。同時,翻新后的工程機械可以立即投入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設備利用率。
高保準的大修和翻新服務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制造業產品的潛在價值。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通過翻新,可以將舊設備恢復到接近新設備的狀態,而無須購買全新的設備,從而節省了成本。同時,翻新后的工程機械可以立即投入使用,避免了等待新設備到貨的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設備利用率。這對于需要快速恢復生產或應對緊急項目的情況尤為重要。“這也是很多工程機械大客戶的主要需求。”該人士認為,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只需要特定的功能或性能,而不需要全新的設備。通過翻新,可以根據具體需求對設備進行定制,以滿足特定的作業要求,這種靈活性是購買新設備所無法比擬的。
從目前的環保需求來看,翻新過程還可以促進資源再利用,減少對新原材料的需求,有助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翻新后的工程機械在性能上幾乎可以達到新設備的標準,當然這取決于翻新的嚴格標準。
卡特彼勒在設備翻新領域擁有完善、成熟的體系,更有著深厚經驗。華北利星行機械是卡特彼勒在國內的代理商之一。利星行機械設備翻修中心總經理李德闖近日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代理企業可以為客戶提供設備選型、購買、維護保養、零件購買、設備總成部件大修、整機大修、翻新等全生命周期解決方案。
華北利星行首席執行官羅東認為,品牌提出終身免服務費的模式在業務初期看起來可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設備保有量的增加,這種模式會使成本大幅上升,這將為代理商的服務模式和財務狀況帶來巨大挑戰?,F在許多行業領導者已經認識到設備全生命周期服務的意義。因此,翻新服務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細分行業,甚至還能為客戶提供設備升級、功能擴展等定制化服務。李德闖對記者舉了具體的實例:“翻新后的發電機組每年持續工作7000多小時,經過六七次翻新后仍能繼續使用,就像航空公司的飛機一樣,即使機齡20年,乘客也無須擔憂其性能。這要求每個環節,包括翻新,都必須嚴格按照標準執行。如果完全按照標準操作,這些設備可以使用20到30年,并且每次翻新后都能發揮 100%性能。”
三一集團基建部海南項目總經理董彥亮表示,隨著 “一帶一路”倡議推進,國外對工程機械設備需求增加。相比于價格昂貴的新機,高性價比的翻新設備更受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青睞。目前,三一挖掘機在國內的存量約為40萬臺,海外有100多萬臺,通過回收和再制造仍有很大價值。
此外,翻新在租賃領域也有著巨大的作用。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租賃分會會長李涵兵認為,后市場中租賃行業更提倡 “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像國外很多租賃公司在設備購入之初就會啟動 “退出”計劃,將設備的出勤時間、維修保養、工況等全部完整地記錄到設備檔案,以便于后續對設備進行科學的處置。
國外一般認為設備的最佳出租率在75%左右,就是因為他們會留出一定的時間給設備作體檢、清理、維保這些工作。這也是為什么海外很多設備像高空作業車,能使用20年以上的 “工齡”。從成本效益的角度,如果能夠通過維護保養延長設備的最佳租賃期,就可以實現設備運營經濟效益最大化。當租賃進入微利時代,設備管理產生的經濟價值就在這里。
翻新不僅僅是簡單的維修
整機翻新和大修不是簡單的維修和產品管理,我國再制造產業對產品的性能和質量有著更為嚴格的要求。
“然而,整機翻新和大修不是簡單的維修和產品管理,我國再制造產業對產品的性能和質量有著更為嚴格的要求。”機械工業環保產業發展中心綠色發展處處長吳剛表示。
從利星行機械設備翻修中心了解到,卡特彼勒在產品翻新方面有著嚴格的標準。對于整機或發動機,代理商為設備提供代理商認證翻新,以及更高標準的卡特彼勒認證翻新。卡特彼勒為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流程和體系,確保翻新的產品質量達到高標準,經過卡特彼勒認證翻新的設備會獲得新的序列號,可以實現許多升級。完成翻新后,代理商會對總成件(包括發動機和變速箱)進行完整的測試,以保證設備的性能和可靠性達到要求。
在該公司車間內,記者看到了一臺正在翻新中的CatR3512發動機和一臺CatR789非公路用卡車。“在翻新過程中,我們會將設備拆解到最基本的部件,經過徹底打砂和探傷,完成基礎結構件的維修后再進行恢復性組裝。這種深度維修的過程比裝新機更為復雜,需要根據物料現狀做出調整,是一項技術要求極高的工作。”李德闖在車間內介紹。
記者還了解到,卡特彼勒代理商實行高標準的污染控制,保證灰塵不會污染到在車間中的客戶設備,污水得到有效的凈化和循環利用。除了環境效益,污染控制對于部件整修、組裝之后能夠實現部件總成、整機設備完整的操作功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污染物進入設備內部,會加速設備的磨損,導致其性能下降。在零部件庫房管理方面,卡特彼勒代理商對清潔度和效率也有著較高要求。華北利星行機械的零部件庫房內分為高貨架區和預備周轉箱區,每個貨架都有明確的標簽和位置號,確保零件能夠準確預分配并按時送達車間技師手中,保障生產的順利進行;零件采用雙層包裝,確保密封性和清潔度,避免二次污染。
“這是一臺CatR3516發動機的缸體,它是待組裝的狀態。維修過程對清潔的要求極其嚴格,整個環境都非常干凈。在檢查過程中,我們會使用不掉絨的白色布來檢查內部清潔度,甚至使用液體滴落來檢查顆粒物,以保證客戶設備的性能。”李德闖在廠區對記者介紹。
此外,記者了解到在該廠還采用了數字化管理手段,提前預測設備的運行狀況,并完善生產要素,包括零件計劃、物資計劃、生產計劃。比如礦山設備管理系統可以根據設備歷史消耗來推薦備件,從而提供最優的維修計劃,并且可以追蹤設備到現場后的整體運行情況,助力客戶完成設備全生命周期的閉環管理。
更多新標準支持后市場發展
工信部去年發布了《機電產品再制造行業規范條件》。該條件明確提出,再制造產品須符合國家相關安全、節能、環保等強制性標準要求。同時對于再制造的人才建設和創新也提出了明確要求。
隨著政策推動以及更新換代周期的到來,中信建投機械行業分析師呂娟表示,翻新有望成為啟動工程機械置換周期的關鍵因素。在這段時期有工程機械企業將目光投向后市場服務。山河智能是較早在評估設備、舊機翻新、二手成套設備出口方面擁有豐富經驗的企業之一。該公司董秘王劍介紹:“置換周期啟動后,對設備評估、設備翻新、設備拆解回收的需求有望走高。當前,東亞、南亞及東南亞的基建市場需求較好。本次置換周期替換下來的二手設備經過翻新后,有望出口海外再度發揮作用。”
挑戰依然有,目前,一方面由于有些設備達不到真正翻新的標準,用戶認可度并不高。另一方面,受制于翻新還未能形成批量和市場規模,相關供應鏈及配套體系不完善,舊件回收成本仍比較高。業界人士認為,標準仍是突破的關鍵。
因此,再制造的國家標準也在逐步跟進。工信部去年發布了《機電產品再制造行業規范條件》。該條件明確提出,再制造產品須符合國家相關安全、節能、環保等強制性標準要求。規范對再制造能力提出,企業應配備再制造相關的生產和檢驗檢測設備,具備拆解清洗、無損探傷、檢測評估、加工集成、性能檢驗檢測等能力。鼓勵應用智能化、數字化裝備,采用節能、環保、高效的工藝、技術、裝備和材料開展再制造。企業應制定規范、完整的質量檢驗標準,在舊件入廠、生產過程、產品出廠等各環節關鍵控制點開展質量檢測。
同時,對于再制造的人才建設和創新提出了明確要求,企業應具有開展再制造工藝技術研究的團隊,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員應占企業職工總數的30%以上,從事研究開發 的人員應占企業職工總數的10%以上。企業每年研發費用應不低于上一年度營業收入的3%。鼓勵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獨立或聯合建設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創新中心等研發平臺。
從政策層面看,國家已出臺多項政策支持再制造行業的發展。從201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關于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意見》指出再制造是循環經濟 “再利用”的高級形式,到2024年國務院印發的《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強調深入推進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等傳統設備再制造。這些政策為再制造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