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是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為一體的先進綜合技術集合體,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新一代顛覆性產品。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正在快速增長,生態活力不斷提升。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數據顯示,全球人形機器人的市場規模正以每年超過 20% 的速度增長。預計到 2025 年,將達到數百億美元的規模。據 2024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發布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報告》 預測,至 2024 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約 27.6 億元;到 2029 年,該市場 規模有望擴大至 750 億元,占據全球市場的 32.7% ;到 2035 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3000 億元。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人形機器人產業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我國應結合自身優勢加快發展布局,助力新型工業化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目前,人形機器人發展處于智能化發展階段,并有望在不遠的將來進入高度或超高度智能化發展新階段。圖 / 李桑羽 攝
一、人形機器人產業國內外發展現狀
人形機器人是指具備類似人類認知形態和運動方式的智能機器人。人形機器人技術研究起步于 20 世紀 60 年代左右,在技術起步階段,世界范圍內以日本的技術研究成果最為豐碩。對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階段的劃分通常可以根據機器人的運動和交互水平為標志進行界定,迄今為止,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是早期起步階段、中期集成化發展階段和智能化發展階段。目前,人形機器人發展處于智能化發展階段,并有望在不遠的將來進入高度或超高度智能化發展新階段。
(一)歐美等國家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情況
從國家層面來看,美國、日本以及英國、德國等國家由于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發展起步較早,因此其技術處于全球相對領先地位,大部分關鍵技術都趨于成熟。同時,這些科技發達國家擁有比較完整成熟的研發團隊和研發體系,奠定了這些國家的人形機器人產業在復雜計算、深度感知、智能設計、深度學習等領域的技術優勢,整體發展實力較為雄厚。以日本為例,早在 1967 年,日本就啟動了人形機器人研發項目計劃,并在 1972 年成功研發出全球范圍內第一款全尺寸人形智能機器人 WABOT-1,該款機器人不僅可以實現基本的行走功能,還可以和人類進行簡單的語音交流。
從企業層面來看,美國知名企業如波士頓動力、特斯拉、Agility Robotics 等占據了人形機器人發展領域的主導地位。以特斯拉為例,該公司在 2024 年初就通過預測分析表示,人形機器人未來將成為工業發展的主力軍,其數量和規模有望超越人類,預計數量將達到 100 億 ~200 億。同時,特斯拉將人形機器人的年產量目標設定為 10 億臺,計劃搶占全球至少 10% 的市場份額,并將生產成本和預售價格分別控制在 1 萬美元和 2 萬美元以內,預計人形機器人產業將會為特斯拉創造 30 億美元左右的市場價值。此外,日本的軟銀機器人企業以及挪威的 1X 機器人企業等,在人形機器人發展領域也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技術話語權。
(二)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情況
從國家層面來看,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研發起步相對較晚。2000 年,我國研發出第一臺具備兩足步行功能的人形機器人“先行者”,該款機器人可以模擬人類的行走功能,并具備一定的語言功能。此后,國內眾多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紛紛投入到人形機器人關鍵技術的研發之中。近年來,我國在人形機器人的運動控制、仿生識別、智能感知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2023 年 11 月,人民網研究院發布的《人形機器人技術專利分析報告》顯示,截至 2023 年 11 月,我國已累計申請 6618 件人形機器人技術專利,是世界上申請人形機器人技術專利數量最多的國家。整體來看,我國目前在人形機器人硬件技術方面已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盡管在智能化水平和操作能級方面與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但這一差距正在不斷縮小。
從企業層面來看,近十年來,國內人形機器人企業如優必選、小米、傅利葉等,都陸續推出了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人形機器人產品。尤其是自 2022 年以來,國內涌現出大量人形機器人企業和產品,在運動控制、智能感知和決策分析等方面取得了進展,為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并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以優必選為例,早在 2016 年,優必選就開始著手大型人形機器人的研發工作,僅僅經過兩年的時間,優必選在 2018 年就推出了我國首臺商業化人形雙足機器人 Walker 第一代,經過多次迭代升級,該機器人已經具備較強的運動靈活性和交互功能。同時,許多科技型企業和汽車企業也都瞄準了這一新的經濟增長點,紛紛開展跨界布局,推動人形機器人技術和應用領域的快速發展。
二、人形機器人國內外產業政策分析
(一)國外產業政策分析
從國外來看,歐美國家和日韓地區是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前沿陣地,這些國家較為關注人形機器人產品的應用推廣,通過制定鼓勵政策,引導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開展聯合攻關和研發設計,最終推動具備較強實用功能的人形機器人落地應用。同時,這些國家還通過土地稅收優惠、獎勵資金和研發資金支持等政策措施為企業減負松綁,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此外,以美國為代表的少數國家還著力引導人形機器人設計研發方加快制定完善行業安全標準,確保產品的生產制造、功能特點、材料屬性等符合安全標準。同時,英美等國家還針對人形機器人產品可能引發的倫理和隱私方面的問題進行了相關界定,出臺了相應的標準和規定。
(二)國內產業政策分析
隨著智能制造的不斷興起,我國開始大力支持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快速布局。自 2021 年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包括《“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等七個與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相關的政策文件。其中,2023 年 10 月工信部印發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 2025 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確保核心部件安全有效供給。整機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實現批量生產,在特種、制造、民生服務等場景得到示范應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治理機制和手段。通過上述方式,力圖探索并建立有效的行業發展體系。
在地方層面,各地區紛紛搶抓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加速出臺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文件。其中,北京、浙江、上海、廣東、江蘇、湖北等地明確提出了發展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指導性政策,尤其是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在 2023 年發布了大量關于人形機器人產業整體規劃、技術創新、人才培育等方面的政策措施。2024 年以來,安徽、山東等多地紛紛布局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2024 年上半年,安徽省發布《安徽省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4 - 2027 年)》(征求意見稿)提出,到 2027 年,圍繞“23456”目標體系,初步構建安徽省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和產業生態,形成產業化能力。山東省發布《山東省促進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4 - 2027 年)》提出,要加快進入人形機器人強省序列,并大力支持和培育壯大人形機器人整機企業。
三、我國發展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優勢
(一)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勢頭迅猛
近年來,通過持續發力,我國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已培育了一大批具備自身優勢和特色的產品和企業,業務范圍廣泛覆蓋通用裝備制造、交通運輸裝備制造、電子機械器材制造、計算機通信制造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等廣泛領域,精密數控機床、光學電子設備等一批產品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同時,我國工業生產穩步增長,高端裝備制造業支撐作用明顯。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 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8.7%,增速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 2.7 個百分點,增加值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 15.8%。2024 年 1–10 月,我國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 34.0%,已連續 20 個月保持在 30% 以上,“壓艙石”作用不斷凸顯。
(二)智能制造水平加速提升
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具備強大的生產能力和完善的配套能力。目前我國已擁有 41 個工業大類、207 個工業中類、666 個工業小類,形成了獨立 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從整體來看,智能制造已經成為我國推動制造業加速轉型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引擎。當前,我國智能制造項目已涵蓋先進裝備制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綠色食品等重點產業,涉及流程型、離散型、智能裝備、智能服務和管理等 4 類制造模式。一批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不斷涌現和發展,生產過程數字化、過程管控可視化、經營決策智能化等水平不斷提升。
(三)新材料產業發展能級不斷提升
新材料產業是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重大基礎支撐。當前我國多地新材料產業已發展形成了集采、選、冶、精深加工和研發應用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產業上下游價值鏈快速延伸,多地加速構建國家貴金屬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冶金集團技術中心等一大批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科研機構。同時,依托國內稀貴金屬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以及錫、銦、鍺、鈦、液態金屬等優勢,稀貴金屬新材料產業得到快速發展,通過開展創新體系建設、關鍵技術與產業化攻關,構建基于數據驅動的稀貴金屬新材料研發及工程化應用示范體系,建立起開放共享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新材料產業發展加速提質升級。
四、我國加快發展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政策建議
(一)加快制定完善產業布局發展政策規劃
結合國內發展實際,成立產業布局發展政策規劃研究專班,深入開展對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基礎條件、規劃布局、未來方向等方面的調查研究,針對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可在北京、廣州、上海、浙江等具備較好發展條件的地區布局一批技術研發和裝備制造示范中心,引進一批具備人形機器人技術裝備研發制造優勢的領軍企業,帶動本地智能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領域的骨干企業并聯合具有實力的本地科研院所共同開展技術裝備研發試點示范。在云南、福建、河南等地布局一批“人形機器人 + 旅游”“人形機器人 + 消費服務”“人形機器人 + 農業”等跨界融合的應用場景服務試點,加速推動技術裝備產品的實踐應用。同時,鼓勵其他地區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充分借鑒試點發展經驗,加速開展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領域的招商引資,加快形成具備自身特色的產業發展新模式,逐步完善產業鏈條,促進產業快速可持續發展。
(二)加快開展核心技術研發攻關
針對人形機器人技術發展方向,重點針對人形機器人“大腦”“小腦”“肢體”“關節”以及運動控制技術、伺服控制技術、感知技術、仿生技術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一是對于本地企業和研發機構具備技術研發基礎的領域,結合自身優勢加速開展研發攻關;對于缺乏研發技術優勢的領域,則應加快招引實力雄厚的研發機構和企業到本地開展聯合攻關。結合具備技術優勢的高新技術和產業園區,可成立專門的人形機器人核心技術研發聚集區,營造獨立優良的技術研發環境和生態。二是以企業技術創新為導向,融合各類具備創新研發實力的科研院所,推動企業將“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一方面,要加快引進國際國內頂尖研究人才隊伍開展研究攻關,加快推動技術突破;另一方面,組建學習交流團隊,向國際高端研發聚集區學習領先技術,加速推動我國人形機器人核心技術攻關質效并舉、快速發展。
(三)加快構建完善產品生產服務體系
在智能制造等技術裝備研發基礎條件較好、優勢資源要素相對集中的地區打造一批人形機器人產品生產制造園區,加速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的招商引資工作,吸引定制設計和零部件生產加工企業與本地制造業企業在園區的落地,推動園區內的企業集聚與協同發展。結合國內外成熟的市場消費領域,充分分析和挖掘新的消費熱點和增長點,以定制化方式生產一批功能特點符合需求的人形機器人,在先進省區率先形成示范效應,通過示范效應帶動更多新場景和新產品服務的涌現,推動產品應用服務生產體系不斷構建完善。同時,人形機器人產品生產服務體系要與核心技術研發體系形成緊密有序的連接關系,構建“以研發促產品、以產品助研發”的良性發展格局。
(四)加速推動應用場景的拓展應用
結合各地區產業發展的特點和優勢,重點在旅游業、高原特色農業、工業加工制造業以及高危作業等行業全面開展人形機器人應用場景的試點應用。鼓勵政府部門和企業行業開展相關購買服務,尤其是鼓勵車站、碼頭、醫院、商超、熱點旅游景區等公共場所提出應用場景需求,由生產設計方提供定制化需求服務,打造一批典型應用場景,拓寬消費群體對人形機器人發展的認知度和認可度,拓展行業發展影響力。通過政府引導、企業行業和消費群體的多元聯動,促進人形機器人在重點行業和領域發揮最大優勢,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同時,結合應用場景試點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加快信息反饋和交流,著力設計研發適應性更強、功能特點更豐富完善的人形機器人新產品,促進其在新場景應用中的影響力和引導力。
(五)強化金融要素支撐和人才保障
一是加大金融支持。應針對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各個重點環節給予大力的金融支持,組建成立人形機器人產業運營服務公司,為企業發展、成果轉化、運營管理等提供有效、有力的服務,成立專門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基金,支持重點研發項目和裝備制造項目落地孵化。二是加大人才支撐。一方面,結合我國在智能制造領域具備一定優勢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開設與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相關的人才培養科目和專業,為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另一方面,應鼓勵知名大型人形機器人研發企業和機 構到各地建立人才培養分支,培育儲備一批專業化實踐人才。三是強化標準體系支撐。積極學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做法,推動我國人形機器人技術參與國際和地區、行業相關標準制定,加快完善中試實驗平臺、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測評體系、倫理標準規范體系等,推動產品提質升級,促進技術創新和科技倫理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