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外媒報道,德國零部件供應商采埃孚宣布,已經將旗下車身控制模塊系統業務打包出售給中國的立訊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 “立訊精密”)。而采埃孚將整改其在一些新領域的技術投資組合,主要涉及自動駕駛與新能源汽車的投資。而這也開啟了采埃孚近幾年買買買之后的進一步賣賣賣模式。
非核心業務 賣掉
早在去年中下旬,就有消息傳出,采埃孚將出售其旗下車身控制系統業務,并估價10億美元。去年12月,采埃孚首席執行官Stefan Sommer也曾公開表示,采埃孚已經發布了其出售車身業務的決定,而且表示,“要價10億美元并非盲目做的決定”。雖然此次采埃孚與立訊精密都未就交易金額發表聲明,但有知情人士透露,該交易額并未超過10億美元。
車身控制系統包括燈光控制系統、車門控制系統和儀表盤顯示等部件。采埃孚該系統主要生產儀表盤上電子器件,包括旋鈕、加熱和空調控制器、顯示屏、集成電子面板等。
采埃孚為何非要賣掉車身控制系統呢?
“剝離非核心業務,將重心轉移至自動駕駛等新技術是關鍵因素。此外,采埃弗在收購天合之后,背負了很大債務,加上采埃孚車身控制系統的盈利能力并不高,因此出售該業務也能緩解其經營壓力。”東南汽車研發中心經理宋名洋說。
2014年,采埃孚將BOGE橡膠與塑料業務出售給中國公司;2016年,采埃孚繼續賣出了工程緊固件和組件業務;2017年,采埃孚正式將車身控制系統售出。
吉利汽車研究院車載網聯技術部高級技術專家賀思聰認為,采埃孚選擇出售這項業務是非常明智的,其車身控制系統的供貨量在逐步減少,與其在發展空間較小的傳統零部件上進行投入,不如直接賣掉,重點投入高精尖技術。
從陸續出售的交易行為可見,采埃孚正在一步步地將其非核心業務進行剝離。同時,也在采取相應措施減少對這些業務的依賴。今年5月,采埃孚與法國零部件供應商佛吉亞聯合開發自動駕駛汽車內飾與安全技術,減少對自身車身系統的需求。
與采埃孚賣掉非核心業務相比,立訊精密則是買來了一棵搖錢樹。據悉,立訊精密則是中國本土企業,成立于2004年5月,總部位于廣東東莞。主要進行連接器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應用于電子設備、通訊及汽車等領域。立訊精密董事長王來春表示,“車身控制系統業務將成為立訊業務組合中主要的增長驅動力。”
賀思聰認為,中方企業收購的目的是迅速掌握其核心技術,通過成本優勢就可以與其他合資或者外資零部件企業抗衡,從而擴大市場份額。
宋名揚表示,掌握車身控制器技術對中國零部件和整車核心技術的掌握有很大幫助。目前,整車廠將車身控制技術作為核心技術開始逐漸由自己掌握,外資整車品牌基本上掌握了這項技術。與外資整車品牌不同,自主品牌還未掌握相關技術,所以立訊精密買來該業務以后,議價能力很強,市場空間也很大。
邁進新領域
在賣賣賣的同時,采埃孚的收購與合作也沒停下腳步。精簡業務,聚焦新興領域,采埃孚的布局非常清晰。自動駕駛與新能源無疑是汽車領域明確發展的方向,作為汽車零部件巨頭,采埃孚為未來發展的鋪墊也不少。
“在2013年采埃孚就制定了2025戰略,預估了市場的未來走向,我們叫做‘零愿景’,即零事故和零排放。”在今年6月舉辦的的采埃孚全球媒體活動上,Stefan Sommer如是說。
誠然,自動駕駛與電氣化的競爭愈加激烈,單打獨斗勢必難以長久發展,不論是整車企業還是零部件供應商都開始了抱團取暖,力爭盡早搶占未來風口。2015年收購天合,采埃孚補齊了自動駕駛和安全系統等方面的短板。今年與海拉的合作,采埃孚又加強了在傳感器業務的實力。
雖然電動化和智能化為汽車行業帶來了無限可能,但是科技公司等跨領域公司的涌入也給傳統汽車制造商和零部件供應商帶來巨大的挑戰。作為汽車技術的先導,零部件公司必須要走在產業變革的最前沿,調整發展戰略,整合行業優勢,占領技術高地。
賀思聰表示,對定位在前沿技術的采埃孚來說,目前也在面臨著轉型,朝著前沿技術看齊的采埃孚可能還會出售一些非核心業務,再并購前沿技術公司。
或許,這一切還遠未結束,因為在今年早些時候,采埃孚方面曾表示,繼收購天合之后,仍在醞釀大型收購。

非核心業務 賣掉
早在去年中下旬,就有消息傳出,采埃孚將出售其旗下車身控制系統業務,并估價10億美元。去年12月,采埃孚首席執行官Stefan Sommer也曾公開表示,采埃孚已經發布了其出售車身業務的決定,而且表示,“要價10億美元并非盲目做的決定”。雖然此次采埃孚與立訊精密都未就交易金額發表聲明,但有知情人士透露,該交易額并未超過10億美元。
車身控制系統包括燈光控制系統、車門控制系統和儀表盤顯示等部件。采埃孚該系統主要生產儀表盤上電子器件,包括旋鈕、加熱和空調控制器、顯示屏、集成電子面板等。
采埃孚為何非要賣掉車身控制系統呢?
“剝離非核心業務,將重心轉移至自動駕駛等新技術是關鍵因素。此外,采埃弗在收購天合之后,背負了很大債務,加上采埃孚車身控制系統的盈利能力并不高,因此出售該業務也能緩解其經營壓力。”東南汽車研發中心經理宋名洋說。
2014年,采埃孚將BOGE橡膠與塑料業務出售給中國公司;2016年,采埃孚繼續賣出了工程緊固件和組件業務;2017年,采埃孚正式將車身控制系統售出。
吉利汽車研究院車載網聯技術部高級技術專家賀思聰認為,采埃孚選擇出售這項業務是非常明智的,其車身控制系統的供貨量在逐步減少,與其在發展空間較小的傳統零部件上進行投入,不如直接賣掉,重點投入高精尖技術。
從陸續出售的交易行為可見,采埃孚正在一步步地將其非核心業務進行剝離。同時,也在采取相應措施減少對這些業務的依賴。今年5月,采埃孚與法國零部件供應商佛吉亞聯合開發自動駕駛汽車內飾與安全技術,減少對自身車身系統的需求。
與采埃孚賣掉非核心業務相比,立訊精密則是買來了一棵搖錢樹。據悉,立訊精密則是中國本土企業,成立于2004年5月,總部位于廣東東莞。主要進行連接器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應用于電子設備、通訊及汽車等領域。立訊精密董事長王來春表示,“車身控制系統業務將成為立訊業務組合中主要的增長驅動力。”
賀思聰認為,中方企業收購的目的是迅速掌握其核心技術,通過成本優勢就可以與其他合資或者外資零部件企業抗衡,從而擴大市場份額。
宋名揚表示,掌握車身控制器技術對中國零部件和整車核心技術的掌握有很大幫助。目前,整車廠將車身控制技術作為核心技術開始逐漸由自己掌握,外資整車品牌基本上掌握了這項技術。與外資整車品牌不同,自主品牌還未掌握相關技術,所以立訊精密買來該業務以后,議價能力很強,市場空間也很大。
邁進新領域
在賣賣賣的同時,采埃孚的收購與合作也沒停下腳步。精簡業務,聚焦新興領域,采埃孚的布局非常清晰。自動駕駛與新能源無疑是汽車領域明確發展的方向,作為汽車零部件巨頭,采埃孚為未來發展的鋪墊也不少。
“在2013年采埃孚就制定了2025戰略,預估了市場的未來走向,我們叫做‘零愿景’,即零事故和零排放。”在今年6月舉辦的的采埃孚全球媒體活動上,Stefan Sommer如是說。
誠然,自動駕駛與電氣化的競爭愈加激烈,單打獨斗勢必難以長久發展,不論是整車企業還是零部件供應商都開始了抱團取暖,力爭盡早搶占未來風口。2015年收購天合,采埃孚補齊了自動駕駛和安全系統等方面的短板。今年與海拉的合作,采埃孚又加強了在傳感器業務的實力。
雖然電動化和智能化為汽車行業帶來了無限可能,但是科技公司等跨領域公司的涌入也給傳統汽車制造商和零部件供應商帶來巨大的挑戰。作為汽車技術的先導,零部件公司必須要走在產業變革的最前沿,調整發展戰略,整合行業優勢,占領技術高地。
賀思聰表示,對定位在前沿技術的采埃孚來說,目前也在面臨著轉型,朝著前沿技術看齊的采埃孚可能還會出售一些非核心業務,再并購前沿技術公司。
或許,這一切還遠未結束,因為在今年早些時候,采埃孚方面曾表示,繼收購天合之后,仍在醞釀大型收購。